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五险一金”或变“四险一金” 钱包会变“鼓”吗?

2016年04月28日 09:44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 

  东南网4月28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计划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未来人们熟悉的“五险一金”或将变为“四险一金”。日前,上海、广东、厦门多地陆续宣布下调了工伤、生育等社保费率。在关注“五险一金”变“四险一金”、降低社保费率的同时,广大网友更关心的是这些调整将对社保待遇和工资收入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降低社保费率 企业迎福音

  “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下调费率之前,养老保险个人缴纳8%左右,单位缴纳20%左右;医疗保险个人缴纳2%左右,单位缴纳10%左右;失业保险个人缴纳0.5%左右,单位缴纳1.5%左右;工伤和生育保险个人不用缴纳,单位分别缴纳0.5%和1%左右;住房公积金个人和单位缴纳比例相同,根据各地情况分别缴纳6%到百分之十几不等。从这个缴费比例来看,个人的缴费占工资的两成左右,而单位则在四成左右。

  网友“MR ONE”算了一笔账:假设某人月薪1万元,那么扣除税收及各项社保费用,到手大概只剩7600元,而单位为他缴纳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等,大约要付出月成本1.42万元。

  对于改革呼声很高的下调“五险一金”中的养老和医保费率,目前只有上海、浙江杭州和福建厦门等地涉及。

  以厦门为例,本次调整中,厦门企业社保缴纳比例普遍降低,其中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由13%降低到12%,职工医疗保险单位缴费费率由8%降为7%。此外,针对参加失业保险并缴纳失业保险费,且上年度未裁员或净裁员率低于厦门市上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企业,将给予稳定岗位补贴。

  厦门某IT公司人力主管陈子业告诉记者,厦门从今年3月起调整了缴费率后,以其公司人均月薪8000元算,每月公司为个人少缴纳160元,企业每月可少付出成本1.76万元,每年可节省开支达21.12万元。

  个人到手工资可能变多

  “我们的钱包会因此变‘鼓’吗?”这是网友们最关心的。此轮社保费率下调主要集中在工伤、失业、生育“三险”。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

  是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明确要求下调这三项保险费率;另一方面,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基金目前各地普遍收大于支、结余较多,因此适当下调费率不会影响保险基金正常运行。其中,广东、云南等地不仅降低了单位缴费费率,同时也兼顾降低了个人缴费费率。

  例如,广东失业保险费率从原来的2%降低至1%,其中,单位费率从1.5%降至0.8%,个人费率从0.5%降至0.2%。据测算,2016年预计全省参保企业可少缴费53亿元,个人少缴保费24亿元。云南失业保险缴费费率统一从3%下调为2%,其中用人单位缴费费率从2%下调为1.4%,个人缴费费率从1%下调为0.6%。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谢宏忠表示,目前各种险金过高,企业成本大,会导致一些企业不敢涨工资,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全国将统筹协调推进社保费率降低,未来社保费率降低了,个人的工资收入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降低社保费率不降待遇

  对于“五险”变为“四险”,媒体解读称“加大了生育保险覆盖率,可以为育龄妇女提供更多福利”。目前的生育保险费用是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其他非正规就业的妇女,以及就业单位不愿为其缴费的妇女,都享受不到生育保险待遇。生育保险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之中,可以让所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可以享受到生育保险的待遇,生育保险基本可以实现全面覆盖。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医保历年滚存结余为5537亿元,生育险的累计结余为593亿元,两险合并实施后将增加医保基金结余。

  社保费率降低后,未来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是否也会下降?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能够降低费率的这些保险实际上都存在着收大于支的情况,有些收大于支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而社保待遇发放高低,则主要取决于国家和各地已制定的待遇计发或报销管理办法,除部分基础养老金待遇外,其他社保待遇与缴费费率高低并不直接相关。

  张车伟解释说,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发放标准,主要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医保报销主要与报销范围与报销比例相关,均不涉及缴费费率因素。

【编辑:唐云云】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