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济南市区每天用掉30万方地下水

2016年04月29日 15:0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 

  近几年来,每到春天都是泉水最危险的时候。为了保泉,济南用上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如何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泉长效机制?在28日上午召开的济南市双月协商座谈会上,专家们围绕这一问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本报记者 刘雅菲 实习生 杨姣

  南部山区水源涵养土地十年少一成多

  28日傍晚,趵突泉地下水位为27 . 20米,距停喷线只有19厘米,比去年同期水位低了40多厘米,处于2003年泉水持续喷涌以来同期最低水位。距离雨季来临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泉水又一次岌岌可危。连续几年的干旱无疑是泉水危机的一大因素,但人为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济南市名泉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杨波介绍,目前济南市区地下水日开采量达30万方以上,这些水主要被用于工业生产、生活供水及施工建设等方面。在农村地区,大量的地下水被用于灌溉。

  此外,杨波表示,随着城市快速向南部扩展,一些重点渗漏带和泉水直接补给面积减少,部分水库、湖泊、河道、沟谷被防渗处理,泉域地下水自然补给能力总体减弱。

  这一点已有数据支持。据济南市政协常委、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张怀成介绍,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十年遥感调查结果显示,与2000年相比,2010年具备水源涵养功能的土地面积减少11 . 4%,城镇用地面积增加22 . 1%。由此可见,南部山区水源涵养功能呈现减弱趋势,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势在必行。

  地下水人工回灌补源保泉成必然选择

  “半个月内,只有5月2日和7日左右会有两场小雨,今年总的降雨量预计还是会比常年偏少。”济南市气象局副局长杨志利表示,寄希望通过降雨来保持泉水喷涌很难,因此只能通过人工措施保泉。

  据了解,目前 9馰眘济南保泉的一大办法就是补源,在4月中旬,济南就开始逐步加大补源力度,补源量由每天20万方逐步增加到目前的每天40万方,渗漏带补源点增加到3个。

  强渗漏区多点补源在去年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为补源保泉积累了经验。“目前仅仅是定性的经验数据,缺乏系统实证。”济南市科协副主席李中赋认为,强渗漏区的蓄水量、单点补源对泉水喷涌的贡献,多点补源的集合效果,强渗漏区补源用水调度等,需要开展系统研究。李中赋表示,济南市相关部门应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弄清楚地下岩溶水水脉走向。在综合分析现有资料基础上,经过5到10年的实证研究,积累更加详实的数据资料,建立泉水喷涌数学模型,为科学保泉提供依据。

  “单靠南部山区的降水入渗补给,已经不能满足高强度人类活动下的泉水喷涌条件,加大地下水人工回灌补源成为必然选择。”山东省水科院副院长李福林也持相同观点:“目前存在的争论是,到底有多少比例的回灌水源能够直接补给到市区泉群,需要作进一步的监测和分析研究。”

  地下水生态保护红线缺乏管理

  一方面是大量开采地下水严重影响泉水喷涌,另一方面是关于地下水保护的法律现在还不完善。“从近年来的地下水管理和保泉实践需要看,依法管理中,法的供给与法的需求还很不适应。”市水利局水政支队队长陈学峰表示。

  “济南现在没有专项的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法规。地下水是非常特殊的水系统,但已有的地下水管理的法律依据呈现碎片化、片面化,不完整、不全面、不系统。”陈学峰举例说:“比如补给区的划定和地下水水质保护等规定,原则性太强,只停留在倡导、引导层面,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还缺乏地下水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缺乏地下水补给区的保护管理等。

  身在具体工作部门,陈学峰感到,目前济南关于泉水保护的立法进程滞后,治理理念陈旧,缺乏前瞻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法律责任追究也偏轻偏软。“如果把济南的地下水看做一个有生命的肌体,现在它的身上生了许多病,防治它需要开一个大药方,需要中西医结合,表里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施救。”陈学峰认为,专门的地下水立法就是一剂治本的猛药,专门防治两种致命的疾病,一是防治地下水匮乏,二是防治地下水污染。

  具体来看,陈学峰建议扩大地下水取水许可范围,所有涉及取用地下水的生产建设项目和其他活动,包括施工降排水、人防工程排水、城中村取用水等,全部纳入取水许可审批范围。另外,对泉域补给区内农业灌溉和农村集中供水实行许可管理和水量监测,严格控制总量。

  此外,还应当完善地下水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地下水资源费动态调整机制,对限制开采区内取水、超计划取水和超总量取水实行惩罚性收费政策,探索建立地下水水权和水市场制度。

【编辑:左盛丹】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