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徽农业大学“青年农场主班”:毕业去做农场主

2016年06月10日 09:49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跳出了“农门”的大学生,还会不会、能不能跳回“农门”成长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这不仅考验着现代大学生的个人就业意愿和职业理想,也考验着高等教育,尤其是涉农专业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宏大设计。

  在没有任何先例可以遵循的情况下,安徽农业大学正在进行的一个教学实验已经瞄准这个目标发力。他们培养的“青年农场主班”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这届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均选择涉农专业就业,而且在各自的“田地”里都有所斩获,这样的成果让校方备感欣慰:一定要将“青年农场主班”好好办下去!

  从被动到职业理想的选择

  在安徽省霍邱县长集镇钱店村,梁廷良目前经营着300亩大田和16个蔬菜大棚。每天在田地里和各种农作物打交道,走出大学校园不久的梁延良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他现在就是个地地道道的职业农民。

  2009年,梁廷良考入安徽农业大学。对于出生于农村的梁廷良来说,当时去一所农业大学上学,更多的是一种命运的安排,而非出于职业理想的选择。

  眼看着还有一年就要大学毕业了,梁廷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想法。就在一切还处于混沌之际,学校筹划的“青年农场主班”激起了梁廷良的兴趣。

  2012年5月,荃银高科董事长张琴来到学校,向学生们介绍现代青年农场主发展计划。进入农场主班的那个暑假,梁廷良即随荃银高科公司里的老师们来到合肥市周边的寿县、肥东、巢湖、肥西、霍邱等地,参与学习种田大户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服务。

  那个暑假的经历对梁延良的影响很大。梁廷良虽然来自农村,但他并没有从事过农活。这次“真刀真枪的演练”让梁廷良知道了农业创业之路的艰辛,也让他坚定了从事农业的信心。

  2013年6月,梁廷良来到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的荃银高科合肥南岗科研基地,开展水稻繁种制种工作。在荃银高科老师的指导下,历经5个月的磨砺,梁廷良和他的同学们一起以平均890斤的制种产量交上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南岗基地的经历让我迈开了毕业后通往农场主之路的第一步”。在荃银高科和张海银基金会的支持下,梁廷良通过小麦-黄豆轮作,300亩土地年产值可达40万左右。后来在大棚中开展绿色蔬菜种植和高新模式实验示范,也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当我们的长辈年渐老迈,扛不动锄头的时候,谁来种田?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的形势下,谁能种田?”梁廷良说,通过这几年工作,他认识了很多对农业有满腔热情的老板、青年和大户,但是他们往往都缺乏种植技术或管理经验或市场营销。“我们也可以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影响带动更多的农业人,帮他们在农业创业的路上走得更加平坦光明。”梁廷良说。

  颠覆传统教学方法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传统的农业类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有三个去处,要么去做农业研究,要么去当农村干部,要么去做一名农业技术员。传统的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局限在单一专业学科,“懂生产的不懂经营,会营销的不擅管理。”

  如果要把一名学生培养成既懂农业种植又会农机操作,甚至还要善于经营管理,“像全科医生一样”的复合型的“农场主”,这不仅需要学校打破整个专业界线,也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农场主班在创办之初,学校就不得不克服传统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囿于单一专业学科、自成体系的弊端,汇聚学校优质课程资源,打造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农场主班的学生既有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农业生态学等基础课程,又有农业植物病理学、土壤营养与肥料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农业生产技术课程,同时还包括农场与合作社经营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等综合类课程。

  压力和挑战随之而来。很多课程都是为了适应市场而设置,没有现成的课件和参考书,老师们只能自己编课件、做PPT,调整课程体系。

  “这个讲台不好站!”《农场合作社经营管理》主讲老师肖双喜介绍,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全靠自己搜集材料,摸索做出了讲稿。因为专业内容横跨不同领域,肖双喜也不完全懂。他索性把整个团队都带了过来,就像一个智囊团。农场用工、预算、会计、农场专业等等,不同领域的专业老师现场为同学们解疑释惑。

  看到学生们很惊讶于这样的教学团队,肖双喜幽默地说:“我把家底子都端出来了,你们可要好好表现啊。”

  当然,这些还是课堂教学。“青年农场主班”的课堂其实有一半时间是在试验田里上的。

  刘广朝也是农场主班第一届学生。大二暑假,他就被安排到一家种子公司实习两个月,做种子检验工作。大三暑假,他又被安排到基地开展玉米育种工作。“不是去看看玩玩,而是真正去干,参与到生产管理中,很快就熟悉了整个流程。”刘广朝说。

  丰富的实习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大家熟悉了农业的本来“面目”,正如很多同学所说,和以前实习大大不同,“不走形式,真正去学去干,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

  思考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

  如何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的学生,不少高校把这种思考与更深远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21世纪‘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面对这两个影响“三农”发展的突出问题,安徽农业大学与企业、共青团安徽省委开展合作。“三方”商定,利用各自资源优势,联合探索开展未来职业农民教育的实验。其中,荃银高科负责资金支持孵化基地指导服务,每年资助50万元,累计10年投入500万元。

  “青年农场主班”实验从2012年开始实施,学员从所有在校学生中遴选。学校采用“211+”分段式培养模式,前2年在校学习基础课,从第三学期1年学期实施理论与实践学习,最后1学年综合实训,毕业后在“三方”支持下开展2年的创业孵化,继而走上创业路。

  第一届农场主班30名学生学业成绩优秀,成功申请了“国家大创课题”5项。4个创业孵化团队在安徽定远县、霍邱县已经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农场经营管理创业孵化。今年31名农场主班毕业生中已有10名同学开始创业孵化,5名同学即将到海外经营农场,3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

  目前,第四届农场主班的学生现在正在遴选中。在安徽农大教务处处长李绍稳看来,如果农场主班学生在“职业农民”角色定位中站稳脚跟,那么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发展现代农业将不成问题。

【编辑:陈海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