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浙江常山大山里的致富经:美了生态 火了人气 鼓了腰包

2016年06月21日 12: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浙江常山大山里的致富经:美了生态火了人气鼓了腰包
黄塘村村口一景 奚金燕 摄
黄塘村滑草场 奚金燕 摄
黄塘村滑草场 奚金燕 摄
黄塘村山顶木屋 奚金燕 摄
黄塘村山顶木屋 奚金燕 摄
黄塘村山顶木屋 奚金燕 摄
黄塘村山顶木屋 奚金燕 摄

  中新网衢州6月21日电(记者 奚金燕 实习生 李倩倩)从道路不通的山区小村到游人满庭的休闲胜地,从偏远落后的穷乡僻壤到声名鹊起的浙西香格里拉,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在数十年时间里完成了华丽转身,而让这个普通山村实现“蝶变”的,正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黄塘村党支部书记廖红俊。

  黄塘村坐落于常山县新昌乡西北方向的深山中,距县城约25公里。绵延不绝的大山,在庇佑着这方水土的同时,也阻隔了黄塘人拥抱山外世界的路。今年53岁的廖红俊担任村干部已经有18个年头了,为村里办了不少的实事,其中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他“点绿成金”,将“绿水青山”转化成“美丽经济”的本事。

  走出去 靠山吃山引山村“蝶变”

  从常山新昌乡政府驱车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一路上绿树挺立,群花争艳,山腰间笼着一层薄雾,如轻纱般将山上与山下分隔为两个世界。美景迷眼,没多久就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黄塘村。

  刚到村口,记者就看见一位身穿黑衣长裤,两鬓有些泛白的中年男子站在由几块巨石组成的村牌旁,上面写着“黄塘村欢迎你”。

  “这就是我们村书记。”同行的村民廖家兴(化名)告诉记者,一大早,廖红俊就在村口等候了。

  “路上还好吧。”见到记者,廖红俊黝黑的脸庞浮现了一丝憨憨的笑意,随后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故事。

  1981年,高中一毕业,廖红俊就在新昌乡小学代课,跟大多数村里人一样,守着眼前的大山,守着破旧的房屋,一守就是8年。但是,看似安稳的生活带给他的却是一种难言的恐惧。在采访中,廖红俊告诉记者,他害怕自己就这样一直在大山里待下去,一辈子看不见山外的世界。

  1988年,在亲戚介绍下,廖红俊成了浙江省林业厅林业勘测院的一名职工,迈出了走出大山的第一步。1989年,他与朋友合作,经营矿石生意。次年,他又外出务工、开饭店。直到1993年,他又回到了村里,做起了茶叶贩销生意。四年后,廖红俊当选为黄塘村村委会主任,2002年,他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成为村干部的廖红俊,看着眼前养育村民却也阻挡了村民外出道路的大山,陷入了沉思。看过外面精彩世界的他,不甘心就这样再次被大山隔绝。“带着村民们走出去!”这个念头始终在他心头萦绕不去。

  古有愚公穷尽毕生之力移走太行、王屋二山,可对于廖红俊来说,守了大半辈子的大山舍不得移,更移不走。一辈子时间太长,他怕自己等不了,更怕乡亲们等不及。

  “既然移不走山,那就靠山吃山。”廖红俊的信念很坚定,但是面对着仅1500元的集体经济,他却犯了难,“要怎样才能发展山区经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呢?”直到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廖红俊得知常山油茶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并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的消息,一个念头油然而生:村里有那么多的油茶山,为何不带领村民生产山茶油呢?

  廖红俊立即到相关部门咨询,并与其他村干部一起到外地考察,参加油茶栽培管理培训班。然而,村干部们高涨的热情却被村民们泼了冷水:“种下去以后要管理五六年才会有收入,太慢”、“家里没有劳动力,茶籽都挑不下来。”

  但廖红俊没有放弃,他与其他村干部分头走访群众,连续几夜与村民谈心,还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

  “我们现在油茶的产量低,是因为没管理好,我们可以请专家来指导,进行油茶低改;山上的茶籽挑不下来,我们可以建设林间道路;茶油的价格低,我们可以打造品牌……”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廖红俊一番诚恳又在理的话,打动了在场的村民。  ??

  最后,廖红俊采用了“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发展油茶产业,并创办了常山绿玲珑茶业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参股,从“质”与“量”上下手,实施油茶精品园等项目,提高单位亩产和茶油品质,进行统一加工、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

  “以前我们每公斤只能卖20块的,现在每公斤能卖到70块啦!”村民廖铭艳(化名)指着不远处的油茶园,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最近几年,茶油的产量也明显增加,亩产量从原来的4公斤到现在的11公斤,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

  油茶种起来了,通往山下的道路也不能落下。这些年,廖红俊带领着村民把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泥土路、机耕路、水泥路,再到现在的柏油马路。

  油茶品质的提升加上交通的改善,如今,黄塘村越来越多的茶油销往国内各地,黄塘村村民们走出大山的道路也越来越宽敞平坦。

  引进来 特色旅游促经济创收

  大山险峻巍峨,道路两边,各种花儿开得正艳,黄的波斯菊、紫的雪花丹、白的百日草,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走在常山黄塘村,记者不由得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停下来了脚步欣赏。

  “以前村里不是这样子的,经常这里一个洞,那里一个洞的。”廖家兴告诉记者,早些年,黄塘村有花岗岩矿,虽然对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都有益,但却造成了水土流失、山林破坏。

  自小生活的家园被破坏,廖红俊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因此,在发展油茶产业的同时,他也下定决心要让村里的“好山好水”产出“真金白银”。

  在到衢州的柯城七里、江山浮盖山等地考察学习后,廖红俊看着村里漫山遍野的油茶花,又一次动起了脑筋,“为什么不发展观光旅游呢!完全可以让外面的人来看看大山的好山好水和油茶花!

  于是,一个油茶主题公园的构想就这样初步形成了。在廖红俊的带领下,游步道、仿古观花凉亭等设施在黄塘村油茶山上一一落成。景美了,慕名而来的游人也多了,村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我烤的玉米饼,城里人可喜欢吃了,平均每天能卖三四十个呢。”60多岁的阿姨高兴地说道。

  眼看着村口的黄塘溪经过治理以后愈发清澈,廖红俊又动手办起了漂流。

  “以前我们村子好几年都没有外人来,现在每天游人都有好几拨呢。”廖家兴看着排队等候漂流的人,感慨地说道。

  如今上山看花,下河漂流,进村体验传统油茶工艺、品尝农家特色菜肴成了黄塘村一张金名片,也成了村民致富的法宝。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过去的1500元猛增到现在的30万,真正实现了“点绿成金”。如今,黄塘村也被越来越多的游客称赞为“浙西香格里拉”。

  “把人留住才能真正致富。”一路走来,廖红俊从未停止探索致富路的脚步。他说,未来还将带领村民们发展民宿经济,留住更多的人,让大山更进一步地拥抱世界。(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