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新疆兵团屯垦老战士“回家”忆往事

2016年08月11日 18: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新疆兵团屯垦老战士“回家”忆往事
    65年从天津支边来到一八三团的高莉玲(中)今年已经69岁。37年后回到团场的她高兴与当年的“战友”回忆往事。 陈洋 摄
支边青年和他们的子女在一八三团机关门口合影留念。 陈洋 摄
支边青年和他们的子女在一八三团机关门口合影留念。 陈洋 摄

  中新网北屯8月11日电 (陈洋 康雪莲 王壮)10日,一首老歌《我爱北京天安门》让中蒙边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三团“回家”的50余名老军垦热泪盈眶。

老军垦参观团场“三化”建设,感受团场由“屯垦戍边”到“屯城戍边”取得的优异成果,并拍照留念。 陈洋 摄
老军垦参观团场“三化”建设,感受团场由“屯垦戍边”到“屯城戍边”取得的优异成果,并拍照留念。 陈洋 摄

  据一八三团副政委马建红介绍,这些老军垦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从湖北、江苏、上海、天津等地来团支边的青年。从8月1日开始,已经陆续有150余名当年的老军垦自发组团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追忆往事。

  “当年,这里的自然气候极其恶劣,冬季漫长达五个半月之久,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常常有人员伤亡现象发生。初来不适应大西北的恶劣气候,只好像哈萨克族牧民一样穿上沉甸甸的羊皮大衣,脚上蹬着足有两公斤重的毡筒。”

  老军垦李莲芝告诉记者,她是1959年6月第一批350名湖北支边青年中的一员,为了能和当年一起奋斗过的“老战友”相聚,她专程从湖北赶来。

老军垦李莲芝(左)抱着30多年未见的“战友”王瑞兰(右)激动得留下了眼泪。 陈洋 摄
老军垦李莲芝(左)抱着30多年未见的“战友”王瑞兰(右)激动得留下了眼泪。 陈洋 摄

  李莲芝回忆道,刚建团的时候,连里派四名同志上戈壁滩打柴,凌晨一点多才回来,一名没有穿毡筒的同志的脚和棉胶鞋冻在一起脱不下来,十个脚趾头全被冻坏,只能用刀子把鞋子割破。

  据记载,一八三团从1959年建团起就不断吸收内地各省支边青壮年和部分转业军人以及大中专毕业生来团支援边疆建设。从建团初期的15人,到短短7年后就涌入5125人,这些老军垦有力的支援了团场的生产建设,同样也成为团场开发建设历史进程中的开拓者。

  一晃57年过去了,这些军垦一代有的将根扎在新疆,有的则回到了内地,但是他们始终把这当作自己的故乡,始终记得曾今青春岁月里那些难忘的故事。

  “刚到团场的时候,吃的是粗粮苞谷面,偶尔吃次白面馍馍,一口咬下去,嘴里就有沙子,根本不敢细嚼慢咽,只能掰碎了用水泡着吃,吃完在碗底可以清晰的看见细沙。”今年84岁的王瑞兰由于腿脚不便已经坐上了轮椅。她告诉记者,当时蔬菜品种极少,一入秋,只好天天吃白菜、萝卜、土豆。

  如今,当年意气奋发的青年已经两鬓斑白、步履蹒跚,30多年后的重逢除了紧紧的拥抱,剩下的都化成了两行热泪,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泪水的含义。

  据记载,1959年3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行文公布成立农十师三十三团建制,4月在什巴堤正式组建三十三团。1969年7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编团场番号,三十三团命名为一八三团,1975年5月隶属阿勒泰地区,1982年4月复归新疆兵团农十师。(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