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德清竹编艺人守艺50载 匠心演绎竹子“变形记”

2016年09月24日 15: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湖州9月24日电(李倩倩 陈洁 蔡俊)黛山叠翠,竹林掩映,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何村村一家副食品店门口,一双灵巧的手在竹丝之间灵活穿梭,手指翻飞之间,一根根翠竹化身竹筐、竹篮、竹箩……今年69岁的严火根,在经营着这家副食品店的同时,每天就坐在门口编织各种竹制生活用具。50多个春夏秋冬,手中的竹丝不曾放下,心中的热枕也未曾消退。

  “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有竹子,竹制品在家里随处可见,竹编在当时是一门很吃香的手艺。”说话间,老人手中的活不曾停下,时光却伴随着他的回忆倒退到50多年前,12岁的严火根拾起了这门手艺,这一编就没再停下。

  “竹编工艺品造型简单,但工艺复杂,一开始就要经过上山挑选毛竹、刮节、劈篾、过剑门、刮光等多道工序,才算是做好了竹编条。然后,竹编工艺品的好坏就全是靠手艺人的经验和手艺了。”严火根介绍说,越是小的工艺品,手工艺更为复杂,讲究也更多。

  以一个小小的竹篮为例,46根竹篾,要从篮底到篮身,再从篮身穿回到篮底。“这是竹编品中最难编织的,最快也需要4个多小时,编织中,要是用力不匀竹条就容易折断。”

  竹编手艺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伤手的活,严火根伤痕累累的双手,便是竹条经年累月留下的“印记”。“在制作过程中特别容易伤手,比如被竹条划伤、被竹刺刺伤等等。”对于严火根来说,手受伤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有时手上扎了刺,还得忍着痛继续编,拔不出来,也只有用创口贴简单处理。

  但是,手上的伤痛未曾消磨掉严火根的热情,即使是在那段竹编艺人薪火不济的艰难岁月,严火根也没舍下这门当初的“谋生手艺”。

  幸运的是,近年来,旅游的春风吹遍大地,德清也紧紧抓住机遇,依靠着自身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伴随着旅游的风生水起,竹编这门古老的手艺也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现在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了,很多人都喜欢我的竹制工艺品,订单量也越来越大。”严火根美滋滋地告诉记者,宁波、南京等地的游客都会远道而来向他预订竹编工艺品,“一年中,订单都排的满满的。”

  旅游业的兴起,带来的不仅仅是观光的人群,更是促发了当地民宿等产业的兴起。自2007年莫干山第一家“洋家乐”的诞生起,民宿早已成为了德清对外交流的又一张“金名片”。在得到游客们喜爱的情况下,严火根精湛的手艺也博得了民宿的青睐。

  在莫干山的一家民宿里,房间内的摆设新颖别致,竹篮成了换衣篮,竹箩成了灭火器框,竹盘成了水果盘,还有蔬菜篮、纸巾盒等,都有了更多的去处。竹编工艺品摇身一变,带着地方风情的标签,走出大山,登上更广阔的舞台。

  “竹编的工艺品很美,有一种自然的味道。”来自上海的颜清(化名)深深喜欢上了民宿里的“竹编风”,更是表示此次回家要带上几件竹编产品,“让家人也体会一下淳朴的气息。”

  清风徐徐,伴着幽幽竹香,店铺门前,老人编织的身影依旧,岁月从布满老茧的指尖流过,这份古老的技艺却在一代又一代人不息的传承中沉淀,绽放全新的生命力。(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