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病毒圈增加1445种“新成员” 启发人类思考“大生命”

2016年11月24日 11: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电 (王婧)北京时间24日凌晨,国际自然科研核心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疾控中心主导的学术论文《无脊椎动物RNA病毒圈的重新界定》,宣告病毒圈新增1445种RNA病毒。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对疾病诊疗、疫苗培育,以及生物进化等方面都有新启发。

  传染病诊断的“数据库”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认为,这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改写教科书式的”研究。“这份研究对病毒预警、预测有重要作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学术界将病毒视为“生命科学的暗物质”,目前已确认的DNA病毒和RNA病毒共有2284种。上述研究发现的新病毒数量之多不仅充实了病毒的“数据库”,还填补了病毒进化上的主要空缺,使得过去对病毒碎片化的认识能够串联起来,对研究诊断试剂、疫苗有着直接帮助。

  但有专家指出,诊断试剂、疫苗的研发是“倒逼式的”,科学家在病毒发作以前研制疫苗并不实际。

  “我们能够通过研究病毒进化过程找到具有共性的特征,确实对疾病诊疗有帮助。但是现在还并不知道新发现的病毒中哪些具有致病性,哪些没有,只有针对致病病毒研发疫苗才有实际用处。”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院长徐建青表示,当科学家发现某些病毒出现在动物或者人体上时,通过越来越丰富的“数据库”可以很精准、高效地研发诊断试剂和疫苗。

  传染病诊断的新思路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研究员、上述论文通讯作者张永振表示,研究表明,一些已知疾病的病毒来源可能具有多样性,比如禽流感,除了家畜、家禽等脊椎动物会携带相应病毒之外,某些非脊椎动物可能也是相应病毒的宿主。“有一些禽流感致病病毒甚至不存在于鸟类、禽类体内,而是存在于非脊椎动物体内。”

  上述研究无疑对未来临床传染病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据知,研究团队对节肢动物门(比如蚊子)、环节动物门等9个门类220种非脊椎动物宿主进行采样,发现RNA病毒在非脊椎动物的RNA环境中占主导地位,占比最高可达到87%。

  张永振指出,把采样重点放在非脊椎动物上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因为这类动物数量远远超过脊椎动物,二是因为蚊子等非脊椎动物与植物、家畜、人类都有密切接触,很可能是病毒的来源。

  对生物进化的新认识

  上述研究的贡献并不局限于病毒研究本身。研究发现,非脊椎动物宿主并不都对其所携带的病毒产生排斥,有些病毒与宿主具有共生关系,甚至有的病毒与宿主互换基因。这一发现让科学家重新认识病毒与宿主的关系,引发了对生物进化的思考和猜想——微生物可能是促进宿主进化的动力之一。

  “这么多新病毒的发现让我们看到生命体从下至上、从活跃到稳定的宏大的进化图景,让我们能在生命进化上有新的理解。”徐建青介绍,从生物进化角度讲,病毒这样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微生物更具有多样性,产生物种多样性的方式也非常灵活,甚至不同微生物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微生物,而处于“金字塔”顶层的人类则完全相反。

  他说:“人类的进化进程为何如此之快?这一直都是一个谜。这项研究让我们有理由对生物进化做出更多大胆猜想。”(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