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发一族”超三成 上海何以“老吾老”?

2017年02月18日 14: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上海2月18日电 题:“银发一族”超三成 上海何以“老吾老”?

  作者 郑莹莹

  作为中国内地最早(1979年)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上海大概每十人中就有三位老年人,且这种老龄化程度还在继续加深。面对“养老难”,上海养老服务有何模式创新?

  “老年公寓”里的笑语欢声

  鸡年新春刚过,中新社记者慕名探访沪上一家知名养老社区,在冬日的午后“撞”见这样一番景象:数位年届花甲古稀之龄的老年人一边说笑一边串珠,活动室的长桌上立着他们的“大作”——红白珠相间的圣诞老人、彩色公鸡图案的公交卡包等。一位银发老人一边收拾一边说道,“太阳下山了,我要回家烧饭啦。”

  她所谓的“家”,就在这个社区的4号楼。这个养老社区的15幢楼里共住有约1500名老人,均为独门独户,设有厨房、卧室、卫生间等。记者随机敲开一户人家,发现客厅里还摆放着一架钢琴。

  “这里关起门是小家,打开门是大家,”已在此居住7年的老人陆韫瑛说,当初亲友不解她为何愿意进养老机构,而在她看来,来这里只是搬了个家。社区一楼有健身房、兴趣小组活动室,并就近设有医疗护理场所和食堂等。

  68岁的张女士与老伴在此居住近10年,儿子在上海市区居住上班,得空便来看望他们。“这里好,我老伴生病那段时间,我都是过来跟这些姐妹们倾诉,她们是真心好,给我出点子,听我讲,让我情绪释放释放。”张女士一边做手工一边告诉记者,她现在的生活日常就是来兴趣小组跳广场舞、做手工,与姐妹们聊天,外加回家做饭,简单而开心。

  “90后鲜肉”钟情养老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在这个养老社区里别具一格的“秘书制”服务:每幢楼各配一个“生活秘书”、“快乐秘书”、“健康秘书”,分管各领域。

  “90后”姑娘毛钰珏来这家养老社区当“生活秘书”已5个月,她穿着时尚,话语温和。当被问及为何会选择来养老机构工作,她告知,大学里学的就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现在老龄化严重,养老服务行业有前景,而且我喜欢与老人相处,家中也有爷爷奶奶,父母以后也会老,我觉得从事这行挺有用的。”

  “生活秘书”毛钰珏的主要工作是分发报纸、牛奶和联系维修等,虽然看似简单,但她说自己的工作有着另一番充实与成就感,“春节的时候,还有老年人前来询问如何用微信发红包,他们特别认真,还拿小本子一个个步骤地记下来。”

  像毛钰珏一样选择养老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记者在探访上海市中心的另一家长者综合照护家园时也发现,工作人员中有不少“年轻面孔”,教老年人养生操、同老年人一起做兴趣活动等。

  “老吾老”责艰路漫

  截至2015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6.1%。上海是内地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6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436万人,占上海市户籍人口的30.2%;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540万人,占比超36%。

  近年来,上海在养老服务上屡有新举,如2012年的“老伙伴计划”,培训低龄老人来服务高龄老人。目前,上海正在鼓励更多元的养老模式,即:政府主要满足基本养老服务,包括把困难人群的“底”兜好;以社会力量为主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唱主角”,提供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在政府与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携手“老吾老”。(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