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上海“文物医院”里的“完美修复师”

2017年03月23日 15: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通讯:上海“文物医院”里的“完美修复师”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器物修复研究室副研究员张珮琛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上海3月23日电 题:上海“文物医院”里的“完美修复师”

  作者 王笈

  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上百件精选文物本月起在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展出。深埋地下数百年,许多文物都逃不过“残缺”的命运,需要文物修复师让它们“重现”昔日的样貌。

  “70后”张珮琛是沪上著名“文物医院”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资深医师”,为了“完美修复”这批出展文物,他和其他修复师们一度“急死了”。展厅里“重量级”文物铅贴金阿育王塔便是出自他手。

  几个月前刚出土时,这座铅贴金阿育王塔的外表面满是淤泥,一侧纹饰全部断裂,塔内作支撑用的木棍溃烂至仅剩纤维。

  从塔的清理、脱水和加固,到选补新的支柱、修补破损的纹饰,张珮琛都不敢大意,尤其是清理附着在金箔上的钙化物时更是格外小心,“钙化物很硬,金箔却很嫩,万一把金箔也去除了就不可逆了,很难再接回去,所以要特别小心,保湿、脱水、黏结同时进行。”

  经张珮琛的“完美修复”,两个月后,这座铅贴金阿育王塔终于恢复原貌。“每一件要修复的文物都像是一个生病的孩子,”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张珮琛说,“当你把它们重新医治好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未经修复的铅贴金阿育王塔 受访者供图
未经修复的铅贴金阿育王塔 受访者供图

  张珮琛接触文物修复这一行已二十多年。从文物修复“小学徒”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文物医师”,每位文物修复师都需数年艰苦磨练,打实基础。

  二十多年前张珮琛初到上博实习时,文物修复师还是一个“神秘”的职业,坐镇这所“文物医院”的大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张珮琛师从上海一脉青铜器修复主线传承体系的传承人黄仁生,“刚开始是不能真的接触文物修复的,而是在复制品上进行锻炼,或者做老师的助手。三年左右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修复简单的器物,真正全部独立修复要在五年以上。”

  在张珮琛那张铺满工具的“手术台”上,除了手术刀、外科用镊子、超声波机等“通用工具”,这些年还多了些他亲手制作的“小玩意儿”。“一件工具往往可以跟一个修复师一辈子,”张珮琛端起自己制作的一把工具刀,紫檀木柄上的刀片已经磨去了一厘米多。

  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向公众展示了中国文物修复师的“稀缺”现状。在张珮琛的办公室里,现共有七位修复师,“资历最深”的年近半百,最小的不到三十岁,他们与上博修复团队的其他八人不仅要修复上博的馆藏文物,还要“医治”江浙地区及海外收藏机构委托的文物残件。巨大的工作量让这些修复师大都患上了颈椎病、咽喉炎等职业病,张珮琛和几个同事坚持运动,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

  “做这一行有一种责任感。”年内即将建成开放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馆近日送来了一份“文物清单”,“张医师”又要忙起来了。(完)

【编辑:罗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