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西北科学家的“南极之旅”:极地不再陌生

2017年04月14日 15: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西北科学家的“南极之旅”:极地不再陌生
    在Dome-A最高点留影。 杜志恒供图 摄

  中新网兰州4月14日电 (记者 丁思)曾两赴北极科考,首次踏征神秘南极的西北科学家杜志恒仍旧掩饰不住的兴奋,“跟想象中的不一样,原来世界这么大,从白茫茫的‘内陆’远观蓝色海洋,仿佛就如看见诗和远方”。

  历时161天、总行程约3.1万海里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近日回国。作为此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队员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80后”助理研究员杜志恒13日在兰州向媒体讲述“在南极的那些事儿”。

在昆仑站。 杜志恒供图 摄
在昆仑站。 杜志恒供图 摄

  第33次南极科考昆仑站内陆队员由来自中国10家单位的25名科研人员组成,完成了冰芯钻取,以及冰川学、测绘学、气象学及天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科学考察。

  杜志恒主要参与了中国南极Dome A深冰芯钻取、中山站Dome A断面雪冰采样与物质平衡监测、在断面200公里、1100公里与1200公里(Dome A)架设三套气象站、大气臭氧仪数据更新采集、中山站地区大气气溶胶采集等工作。

  赴南极之前,曾多次踏访青藏高原海拔6000多米高山冰川进行科研工作的杜志恒,猜想对于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能够适应”。可抵达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昆仑站工作时,罕见的“下降风”刮得脸像刀割得一样疼,加上零下30多摄氏度的低温状态下连续采样工作,让杜志恒有些“吃不消”。

科研人员正在架设气象站。 杜志恒供图 摄
科研人员正在架设气象站。 杜志恒供图 摄

  昆仑站位于海拔4093米的冰穹A,年平均气温零下50多摄氏度,气压是海平面的二分之一。高原缺氧、狂风肆虐、严酷寒冷,内陆以一种无情的严苛考验着科研人员的耐力。

  杜志恒回忆,“有一次在南极开雪地车,突然风吹过来把我的手夹住,当时就没有知觉了,我以为手断了,心想着‘完了,我的任务完不成了’,几分钟过去了,手部恢复知觉,才觉得庆幸”。在户外连续工作,指甲盖、手部、脸部冻伤都是“常有的事儿”。

  “科研工作者都很珍惜此次行程,只能抓紧时间采样,和团队尽力完成当天的工作。”杜志恒介绍,此次科考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在冰穹A进行冰芯钻取,团队实行“两班倒”工作模式,从当地时间晚上10时工作至次日上午8时,连续10个小时,以期采集更多样品。

  深冰芯是气候变化的“年轮”,对探究过去全球变化和未来气候环境变化意义重大。此次科考队员在中国南极Dome A深冰芯取芯钻探长度146.21米,钻进总深度达到800米。

  “800米的深冰芯对分析8-12万年南极气候演化历史意义重大,将成为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珍贵样本。”杜志恒说,这也是此行最为让他自豪的;实现突破的还有,“雪鹰601”固定翼飞机成功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机场起降,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将利用“雪鹰601”进行相关科考,此举将大大缩短科考时间。

  13日晚,满载着杜志恒艰辛成果的40多箱样品包也已运抵兰州,包括浅雪芯30米,表层雪400个,雪坑样品300个,海水样品200个等。杜志恒说,今年的样品量很大,他自己放弃了晚间娱乐的时间,就在南极现场过滤,获取想要测量指标,将对此展开揭示南极地区粉尘物质来源的分析研究。

  除了枯燥而艰辛的科研工作,这些平时与数据、仪器打交道的科学家们还会通过健身、唱歌、篮球、拔河比赛、录制MV等娱乐活动度过属于他们的“南极之旅”。而在经过赤道附近,科学家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防海盗,夜间每个队员轮流值班4小时巡逻”。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已连续多年参与赴南极科考活动,并将南极现场珍贵图片、视频资料向学生和社会公众进行科普知识宣讲,让深处内陆的中国西北民众也能了解神秘的“南极之境”。

  “外面的世界很奇妙,希望通过一批又一批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发现和保护南极,不再陌生和畏惧。”杜志恒说。(完)

【编辑:刘湃】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