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贫困山区遍筑通村“天路” 树脱贫新“引擎”(图)

2017年05月14日 0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甘肃贫困山区遍筑通村“天路”树脱贫新“引擎”(图)
    图为山门镇境内海拔逾2000米的通村水泥路,犹如白色的丝带盘旋在山间,这是贫困村村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冯志军 摄

  中新网甘肃清水5月13日电 (记者 冯志军)孟夏五月,行走在甘肃深山林区山门镇的农村,随处可见宽敞平坦的水泥通村路,一条条蜿蜒的盘山路犹如白色的丝带盘旋在山间,与路旁茂密的树林,金黄的油菜花,雪白的梨花,紫色的丁香花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幅农村田园美景。

  一条水泥通村道路对于深山之中贫困村意味着什么?这几乎涉及到村民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新网记者连日走访山门镇多个贫困村落看到,道路修好了,村民能在自家门口坐上班线车;过去山路崎岖难行,农产品运不出去、收购的客商进不来,家门口鲜有挣钱机会……

  山门镇位于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城东部约27公里处,因地处进山入林要道而得名。它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2194户10667人。高寒阴湿、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线路长,“交通难”是多年来困扰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图为山门镇贫困村白河村“通村入户”的水泥村道,它让贫困户发展产业不再像过去为“出路”发愁。 冯志军 摄
图为山门镇贫困村白河村“通村入户”的水泥村道,它让贫困户发展产业不再像过去为“出路”发愁。 冯志军 摄

  山门镇党委书记韩勇告诉中新网记者,近年来,山门镇借力官方一系列扶贫政策和项目,相继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通村公路,昔日封闭、贫困的小山村因路的发展变得富裕起来,农村公路正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新“引擎”。

  韩勇介绍,近年来,山门镇通过多方争取,累计投资65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9条96.8公里通畅工程,建成通组水泥硬化路或砂砾路31条93.7公里,硬化小巷道6万多平方米,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目标。

  特别是通玄头、旺兴等村“天路”的打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过去,民众生产生活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韩勇说,烂泥夹杂着家畜粪便的小村道逐渐变样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以前主要靠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被汽车、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所取代。

  随着道路的通畅,使得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成为可能。地处林区的山门镇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景点较为集中,但因交通条件限制,旅游产业发展缓慢,游客较少。近年来,在优先解决民众出行难的同时,当地还修建了通往轩辕谷等景点的道路,有力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韩勇表示,旅游路的建设,使“到玄头村赏醉美油菜花海、去旺兴村体味美丽乡村、往轩辕谷寻根祭祖、游百里林海芦子滩森林公园休闲吸氧”由传说变成了现实,各景点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从事旅游服务的民众明显增多,乡村旅游带给农户的收入也不断增加。

  道路的通畅,亦让山民致富信心不断增强。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发展农家乐,守在家门口脱贫致富成了当地贫困山区屡见不鲜的繁忙景象。据统计,随着近年一条条通村道路的硬化通达,山门镇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44.73%下降至23.46%。(完)

【编辑:于晓】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