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走近海底隧道的守护人:工作不起眼 责任却重于泰山

2017年06月11日 08:12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外面打雷下雨,里面无法感知;一年四季,“暗无天日”;你有困难,他们第一时间到……这就是常年在海下82.8米的青岛胶州湾隧道守卫者的真实状态。近日,记者前往隧道应急室对他们进行了探访。

  几条小鲤鱼,是他们的警报器

  10平方米的房间、一台空气净化器、一台除湿机、几张办公桌、一个小鱼缸组成了胶州湾隧道海底守卫者们的“值班室”。6月1日上午,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路下行来到了距离海平面82.8米的胶州湾隧道应急值班室,见到了正在值班的薛清杰、江志旭。

  一进门,记者就对值班室的鱼缸产生了好奇心。“这可是防范意外状况的土办法。”来隧道机动队刚满两年的江志旭告诉记者,这里距离海平面近百米,排气不畅且会累积大量汽车尾气排出的一氧化碳、硫化物等气体,值班室距海平面近百米,空气压强也与陆地上不一样,动物对外界环境敏感,鱼缸内的几条小鲤鱼就是他们的警报器。

  51岁的薛清杰是胶州湾隧道机动队队长,是一位资深隧道守护人,从2009年胶州湾隧道开建到2013年胶州湾隧道机动队成立,已在这里工作了将近8个年头。“虽然我们的工作性质是安保,但海底安保可不简单。不但要会骑摩托,还要掌握急救、消防等各种知识。多掌握一项技能,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戴着呼叫耳机的薛清杰告诉《工人日报》记者,隧道机动队共7个人。机动队采取轮流值班制,一个班12个小时,白班3人,夜班2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隧道内的交通事故应急处理,听从中控室指挥,接到指令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现场,避免二次灾害。

  薛清杰告诉记者,隧道机动队刚成立时,大伙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得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经过几个月的上岗后,大伙发现,隧道内遇到最多的问题还是汽车无油、追尾、公交爆胎等事故。为尽快到达中控室下达的指定地点,最大限度减少交通拥堵,队员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骑摩托;为了救助在隧道内突发疾病的司机,大伙就认真学习急救知识;为防范火灾,跟消防官兵们一起演练救火……用老薛的话说,个个都得是多面手。

  工作不起眼 责任却重于泰山

  “别小看这个7人小分队,作用大着呢。”随行的国信胶州湾隧道公司安全管理部经理张恩告诉记者,胶州湾隧道是连接青岛西海岸新区和主城区的主干道,日均车流量高达7万辆车次。因为隧道在海底易遭受盐物腐蚀,同样的设备,在别的隧道可能用3年,在这可能就是用一年半,全靠这些队员们勤巡检。而全长7950米的海底隧道,光消防栓就有340多个,加上排风扇,灯光装置等关键设备上千个,哪个也马虎不得,隧道害怕火灾,3分钟是最宝贵的施救时间,因此小分队的前期处置能力就显现出来了。

  薛清杰告诉记者,把应急值班室放在隧道的左右两条主干道之间的应急救援通道中间,就是为了保证在3分钟以内,能到达隧道的各个位置,应急通道内有车行通道10个,每隔750米一个,平时自己和队友就是通过这些车行通道以最快的速度达到事故现场。

  “时间就是生命。”薛清杰向记者回忆起2015年6月发生在隧道左线7000米位置的惊心一幕。当时,那辆车开到云南路和团岛二路分岔路口的大断面,突然停了下来,接到中控室指令,我们立马赶到现场,发现车内有一男三女,开车的男司机脸色发紫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经判断后是突发心脏疾病。放置好锥形帽后,我们赶紧对司机进行紧急施救直到120急救车赶到。

  冬冷夏潮 隧道内成了“水帘洞”

  “隧道内冬冷夏潮,一到夏天地面上都是一层水,有时去现场一两个小时,时间久了身体真有点难受。”江志旭说,隧道内汽车尾气重,排气不畅,尤其在冬天,“去现场”久了,眼睛会很涩。到了夏天,隧道内则变成了“水帘洞”。

  “屋里的除湿器,一天一桶水,你看这除湿器现在显示是52(百帕),七八月份时都是80,在上面也就30不到。”江志旭表示,因为值班室常年湿度大很多同事关节都有毛病。有些严重的一到隧道内,就会轻微疼痛。

  “这里的工作条件确实艰苦,我们平时会组织队员定期体检和轮换,努力给队员营造好的条件。”张恩解释说,在海底隧道,是一个V型结构,水流自然汇聚,这些环境因素阻挡不了。他和记者说了这样一组数据:在胶州湾隧道,每天水泵的排水量接近4000立方,而这对于这个规模的隧道来说已经很少了。海水通过岩石层渗入,顺着墙面埋设的集水管到集水装置,再通过水泵抽出。

  除了潮湿,工作时间常年见不到阳光,对队员们也是考验。在机动队,甚至每天中午上陆地去取饭都是一次“福利阳光”。而每到节假日出行高峰的时节,这点“福利”他们忙得都放弃了。“开始时有点压抑,慢慢就习惯 。”江志旭坦言,这份工作有这样那样的苦,但是自己没考虑换行。“骑着摩托车去救人,还是蛮厉害的。”他笑着说。

  “干一天,就干好一天,偷懒不得。”话音未落,薛清杰的电话响了,只见他赶紧往门口走,原来,只有在那里手机信号才稍微稳定些。记者 黄康 本报通讯员 纪尚松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