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女孩被扔下19楼 评论:别与让你不安的人“互动”

2017年08月30日 09:3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女孩被扔下19楼:别与让你不安的人“互动”

  避免没必要的“互动”,或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前不久,杭州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杀人案,被告薛某将受害人姗姗从19楼扔下摔死。据薛某自述,他追求姗姗8年未遂。但期间,曾多次赠送礼物给姗姗,且一度与姗姗共同合租一处住房直至案发。据此,很多人批评姗姗是“物质女孩”。但随着媒体披露细节增多,社会舆论也随之发生了热议和争论。当地警方取证证明,姗姗8年间曾多次“明确拒绝”。

  在爱情中,虽然常常有剃头担子一头热的情况,但持续的爱情感觉一定来自于两个人的互动。如果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而且表白多次都被拒绝,正常人的爱情感觉就会逐渐消褪。多年来,“一头热”的一边就没有冷下来,从心理学来看只有两种可能:或者犯罪人的人格具有异常因素;或者犯罪人与受害人之间有着令犯罪人误判的“互动”。

  死者已矣,当然不能再分辩什么;薛某的一面之词与姗姗亲友的另一面之词也都不能作为推断犯罪动机的直接素材。舆论争论的焦点,其实就在于受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互动”。

  客观地说,极端暴行是一种小概率的异常行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旦遇到,其实躲无可躲,避无可避。有评论认为薛某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异常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简单化的错误归因。偏执型人格障碍并不是导致暴力侵犯行为的原因,它充其量只能解释犯罪人情绪化的心理感受——因为偏执而感到嫉妒、猜疑并进一步地采取极端的暴力犯罪行为。

  也有评论认为犯罪人十恶不赦,从一开始就处心积虑试图谋杀受害人,这恐怕也很难站住脚。激情谋杀和有计划的冷血谋杀有着不同的心理动力机制,前者属于敌意性侵犯,后者属于工具性侵犯,所激活的大脑区域截然不同。10秒钟之内,将受害人从19楼扔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符合工具性侵犯的要件,有太多可以更方便掩饰罪行的谋杀方式。

  犯罪人国内读完高校,然后到美加留学数年归国,并在杭州找工作。从薛某的人生轨迹来看,他的社会接触良好,并非人见人憎的变态角色。姗姗尽管可能一而再地拒绝薛某的追求和赠与礼物,也可能是实在没办法才勉强同意合租。但是,一名看起来社会接触良好的犯罪嫌疑人,哪怕他具有特异性的异常犯罪人格,发生在私密关系范畴的谋杀犯罪,往往也都与两个人之间的互动有着密切的相关。薛某不可能生来的使命就是要杀死姗姗,他行凶的诱因或动机线索,或许隐藏在两个人“互动”的细节之中。

  如果要从中汲取怎样的经验,以避免遇到这样的悲剧,那么,也只能告诫大家,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都不要与让你感到不安的对象保持“互动”,哪怕这可能会失去一些朋友和有价值的社会资源。这或者也不会完全阻止一些极端悲剧的发生,但却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悲剧发生的几率。记住,避免没必要的“互动”,或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唐映红(心理学学者)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