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副中心建设者节日忙:一手“托”起新老市委大楼

2017年10月05日 13:18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一手“托”起新老市委大楼

  开栏的话

  全国人民欢度国庆和中秋佳节的时刻,却是他们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候;北京城远离喧嚣露出闲适妆容的日子,这里却是争分夺秒大干的光景。

  这里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施工现场;这里的人们有一个光荣的名字:副中心建设者。

  创造了“副中心速度”的建设者们,正以“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环保零超标、工期零延误、廉政零风险”五个“零”的高标准,筑造一座“绿色、生态、智慧、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副中心建设者们所做的,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为了展现副中心建设者的风采,让读者近距离触摸他们的生活点滴,本报特推出“副中心建设者”栏目,讲述几位普通的副中心建设者的不普通生活。

  最快乐

  宁卫东 A1项目经理

  “以身作则,不令而行。当弹簧压到最底下时,压力也就释放出去了。”提起辛苦,宁卫东总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这个在建筑工地坚守了23年、做过北京老市委大楼修缮工程的“老兵”,再次参与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新市委大楼的建设,“因为我爱这个工程。”

  宁卫东(右)每天都要把工程现场的边边角角和关键部位走两遭。

  工人午休了,更得去现场盯着

  上午11点,在一场工程汇报会后,记者见到了宁卫东,北京城建集团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A1工程的项目经理。“这个点儿,本来我是要开场协调会的,你来了,我就临时推迟到了下午两点。”一开口,纯正的“京片子”中,丝毫不见连轴工作的疲乏。“一天两次项目协调会,一次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时间太紧了,只能见缝插针,定在午饭前和晚上9点。”

  作为A1这座新市委大楼工程的“掌舵者”,宁卫东每天忙得像个陀螺。早上7点,当多数上班族刚起床时,宁卫东已经来到工地,开始每天的第一次下现场。第二次,则是在中午12点30分。“来到副中心后,我是从来不睡午觉的。”宁卫东告诉记者,12点30分,正是工人们午休的时间,也常常是安全事故发生的时间段,所以,他得去现场再转一圈,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把边边角角和关键部位走一遭。“这已经是种习惯,工地太重要了。”

  除了现场开会讨论工程细节,宁卫东还在微信上成立了三个工作室,分别取名为A1工程结构及粗装修工作室、A1工程幕墙工作室、A1工程精装修工作室,用来随时发布指令。

  “宁总基本上天天都在工地,每天睡觉都是夜里1点后了。”身为同事的党支部副书记王首娟说,这是一个“以工地为家”的“工作狂”。

  人到了哪儿,工程图挂到哪儿

  在宁卫东办公室的墙上,长期贴着一张工程平面图。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单人床+工程平面图”是这位项目经理的办公室标配。

  “这是宁总20年来的一个习惯。”工程安全员于凯说起一个故事:1997年,宁卫东在中央财经大学工程当项目主管时,将单人床搬进了办公室,白天在工地上指挥施工,晚上在平面图上描画施工进展。后来,他到哪里,单人床和工程平面图就到哪里,从曙光小区、华为科技园、银泰中心,到汶川地震中的江油安置房援建工程。“汶川地震时,指挥部就设在临时搭建在路边的大帐篷里,12个人住一个帐篷,工程平面图没地方挂,就摊在地上。”

  A1工程的工程平面图上,每打下一根工程桩,宁卫东就用绿笔画上一笔;每绑扎一处钢筋,他又描上蓝色;打完一块底板,就多一道黄色;每浇筑一块混凝土,则要绘成红色……一道工序一种色彩,最终叠加成一张浓厚的工程彩图。

  “要说难度最大的,就是主楼斜屋面的混凝土浇筑了。”宁卫东告诉记者,在行政办公区的所有建筑中,数A1主楼的屋顶坡度最大,最高处到最低处的落差有十几米。这么大的落差下,传统的混凝土浇筑工具完全用不上,只能用最原始的塔吊一斗一斗地不间断打灰。“我计算过,一斗是0.3方,浇筑一段要吊600多斗,几个塔吊司机得三天三夜连续作业。”

  既然组织需要我,那就来吧

  当了23年的建筑人,宁卫东做过的工程累计起来已将近200万平方米,绝对称得上是身经百战。即便是这样,对于A1工程,他说自己仍是“每天都提着心”。

  “老市委大楼的修缮改造工程就是我做的,从2010年10月21日进场到2013年11月底竣工,三年的工期,付出的是常人一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宁卫东提起,做新市委大楼,他是被点将点过来的。最初内心也曾有过犹豫,“正因为干过老市委大楼,切身体会过其中的难处,再站到这个地方,需要更大的勇气。不过,既然组织需要我,那就来吧。”

  地处核心地带的老市委大楼修缮工程,施工组织和材料运输是个难题;而到了新市委大楼,工期就成了宁卫东每时每刻都挂心的大事。“工期太紧,每天真的和打仗一样。”在他的头脑中,清晰地记着每一个工程节点:2016年8月26日,打下第一根桩;2016年10月14日,下了第一根钢筋;2016年10月25日,浇筑第一块底板;2017年1月14日,完成主楼结构封顶,用时仅92天。

  “去年冬天工程最紧张时,我的项目副经理三个月没回家,17台塔吊同时在现场干,最快时四天起一层。”宁卫东告诉记者,在冬天的负温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增长得很慢,为了保证工期,最终决定采用“暖棚法”保温:先用阻燃保温布把楼体结构“包裹”起来,然后,每浇筑完一段混凝土,就在上面覆盖一层岩棉被、加一个电伴热,下面再用柴油热风机辅助加热。每天,仅柴油热风机就得烧掉10吨柴油,还有一支180人的看火队,24小时两班倒地盯着热风机以防发生意外。

  每每谈到新市委大楼,宁卫东最爱和项目部人员说的一句话就是:咱打好这“四大战役”,工程就结束了。这“四大战役”分别是:主体结构封顶、二次结构完成、幕墙挂装外立面亮相、内装和室外工程。

  “我总说,人就像个弹簧,当弹簧压到最底部时,压力也就释放出去了。既然来到了副中心,只要干一天,就得付出一天。”宁卫东说,虽然辛苦,但在A1工程的日子,每天迎着朝阳上班,大伙儿都是快乐的。

  本报记者 赵莹莹 J201 白继开 摄

  感悟

  “这个工程是快乐的,我爱这个大楼。你问我爱的是什么?我爱的不是钢筋、混凝土、模板这些冷冰冰的东西,而是爱着建设大楼的这些人,每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建设者。”

  ——宁卫东

  小传

  宁卫东,北京城建集团A1工程项目经理,一个拥有幽默感的典型70后,会把自己的白发称为时尚“奶奶灰”。从汶川地震援建工程,到老市委大楼修缮工程,到最新的新市委大楼,宁卫东做过不少大工程,但他从不以此自得。他会说,做工程得有服务意识,自己做到位了,别人自然看得见。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