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华锐藏区“白牦牛之变”:从养家糊口到旅游兴业

2018年03月20日 16: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甘肃华锐藏区白牦牛之家:“铁饭碗”成了旅游新宠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兰州3月20日电 题:甘肃华锐藏区“白牦牛之变”:从养家糊口到旅游兴业

  中新社记者 南如卓玛

  春回大地的季节,甘肃天祝华锐藏区高原上还存有积雪。牧场内的湿地上结成的冰还没融化。清晨,成群的白牦牛静静地站在冰上,直到藏族老人卓玛才旦佝偻着身子走过来喊几嗓子,白牦牛才挪几步,回到了用铁丝围好的指定范围区。

在海拔2800多米的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黑马圈河村,牧民卓玛才旦和儿子赶着他家的百余头白牦牛在冬春草场上放牧。卓玛才旦和儿子两代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自家100多头白牦牛核心种群。天祝白牦牛是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草原上的特有畜种,是中国稀有珍贵的遗传资源,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天祝县经过多年的努力,白牦牛核心群组建已初见成效。目前,当地已建立起6个白牦牛保护区,白牦牛核心群已达20群1000头,扩繁群100群6800头。<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杨艳敏 摄
在海拔2800多米的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黑马圈河村,牧民卓玛才旦和儿子赶着他家的百余头白牦牛在冬春草场上放牧。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这里是华锐藏区甘肃天祝松山镇黑马圈河村,海拔3000米以上,是中国白牦牛核心种群保护区。61岁的卓玛才旦和儿子拉毛当周,养着100多头白牦牛,生活在这片“去最近的邻居家需要走半个小时路程”的草原深处。

  白牦牛是世界珍稀牦牛种质资源,是国家重点保护畜种,因“天下白牦牛,只有天祝有”而被中国官方确定该县松山、西大滩、华藏寺等六乡镇为国家级天祝白牦牛保护区。

  卓玛才旦养了一辈子白牦牛。自小随祖父和父亲赶着白牦牛,逐水草而居。如今,当年的帐篷用不上了,牧场内明亮的玻璃房格外温暖。每日赶牛,儿子不再像年轻时的自己,用脚步和嗓门“指挥”牛群,而是骑着摩托车,一溜烟消失在山那头。

  老人对中新社记者说,白牦牛变了,而他自己和家人也变了。

  “过去白牦牛是全家的‘铁饭碗’,一辈子靠卖牛拉扯了一家老小。现在,养白牦牛,更重要的是,保护这一个种群。否则,几十年后,可能就灭绝了。”卓玛才旦说,自己和家人也变了,整个藏区生活条件好了,牧民都过上了定居的现代生活。

  即使在牧场,早已网络、电视、洗衣机、冰箱应有尽有。几日前,儿子还跟他讨论过买个无人机,可以“足不出户”看牛。

  卓玛才旦感慨道,白牦牛之变,还在于随着旅游业兴起,白牦牛更成为旅游业青睐的体验、观赏性“线路产品”,来自全国各地景区的“白牦牛订单”纷至沓来。

  据悉,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牦牛种群内,白色个体的比例都不超过5%,且遗传不稳定,唯独在天祝县分布着毛色纯白、遗传性稳定的天祝白牦牛地方类群,现存栏达到5.3万头。

  拉毛当周也是这片牧区的防疫员。每年走访各个村的牧场,统计白牦牛生病情况、发放一些政府免费发放的药品、饲料等等。

  “过去养白牦牛,最担心的是遇到大雪封山,就饿死了。现在,政府会给补助和饲料,还有很多好政策,鼓励和支持我们这些养牛人。”卓玛才旦已在县城买了房,准备安心陪孙子读书,把养牛、保护白牦牛种群的事业交给儿子。

  天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裴成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该县为保护这一珍稀畜种,建立三级保种繁育体系,即核心群、选育群、护繁群。同时,探索白牦牛产业开发带动保种,已开发六大类52种白牦牛产品,助力牧民脱贫。(完)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