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式“无障爱”迎接高龄社会与残健融合

2018年05月21日 10: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福州5月21日电 题:中国式“无障爱”迎接高龄社会与残健融合

  作者 林春茵 李玉莲

  20日,中国迎来第28个“全国助残日”。51岁的小善公益创始人郭兵决定重新启动福州市无障碍地图的测绘工作。他看着手机里连续四天的橙色高温预警及雷阵雨天气预报,很是郁闷,这意味着他将在酷热和猝不及防的大雨中工作。

  因为小儿麻痹症,郭兵坐在轮椅上从事助残公益,他同时也是一位手艺精湛的寿山石雕刻家。2010年,他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福州寿山石雕刻非遗技艺。“上海无障碍通行建设非常令人畅快。”郭兵忆述说,上海“无障爱”之风吹拂全国时,福州于2011年起即新增800余个无障碍点,而他也用了一个夏季和秋季,驱动轮椅探尽福州市所有角落,标注出当年内地首份无障碍地图。

  不过时隔6年,“福州有了地铁、新增了多个公园、公厕和图书馆,也增加了非常多无障碍设施”,郭兵告诉记者,他得重新“干活”了。“干活时最重要的一个准则,就是少喝水,天再热,也不敢喝,因为如厕不便。”

  北京新起点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唐占鑫对此感同身受。20日当天,在福建师范大学“自强学院”成立仪式上,唐占鑫回顾“自强之路”时提及轮椅人生的如厕之难,令听者唏嘘。

  唐占鑫曾在北京市残联帮助下,成立帮助脊椎伤者重返社会训练的“中途之家”,推动北京市免费为两便失禁的伤者发放纸尿裤和纸尿片等一次性卫生护理用品。

  2014年,唐占鑫和20余名轮椅小伙伴,通过一站一站坐地铁的“扫描”方式,制作出北京17条地铁线路的无障碍通行手册。她还举行全国首届无障碍研究营,“把残障的体验,变成了专业学识”。

  在推行“无障爱”事业的专业领域上,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和同事们走得更远。他们在北京进行社区改造时,特地保留下一栋旧建筑,改建为失智、失能老人活动中心,“把各种为坐轮椅的、睡担架的人群准备的便利设施,像拼装汽车一样装在一间房子里”。

  就在这次如同工业化集成的改建中,邵磊发现,来自不同厂家的马桶靠背和扶手架无法“兼容”,“最终我们只能为老人们装上一个歪的马桶靠背”。他认为,这反映了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和“更公平”的社会需求时,中国工业设计准备不足,政府顶层设计也需有所调整。

  从教育的根基上推行“无障爱”,是福建省自强助残助学基金会发起人郑声滔将近30年间的一个梦。20日,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自强助残助学基金会宣布创建福建师范大学“自强学院”并于当天挂牌,郑声滔出任首任院长。

  坐在轮椅上的郑声滔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因残疾而三次被高校拒之门外,幸而最终得以在福建师范大学修习研究生课程,也幸而被当时的漳州师范学院录用为英语教师。而后他以英语培训、翻译业务起家,至今日创办涉及地产、农业等多领域的实业集团。

  “过去我们的特殊教育方式是分割,而不是融合,如今残障意识在中国已经兴起,我们更想去探索残健融合的教育事业。”郑声滔说,他期许建成一所对残障人士完全免费就学、并处处提供无障碍设施的一流大学。

  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看来,福建师范大学“自强学院”的成立,是中国人文的缩影和标识。

  “中国越来越注重残障意识推广。”邵磊说,“中国的包容、通用,看似关注少数人需求,其实是进入了整个社会反思的时代。”(完)

【编辑:李季】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