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代码中的编程少年

2018年06月28日 10:5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代码中的编程少年

姚斯盛

  陈瑞鹏

  计算机代码正成为下一个世界通用“语言”。人们普遍认为,编程会让人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缜密。

  如今,不少家长意识到编程的魅力,让孩子从小学习编程,锻炼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同样希望孩子的英语、数学能力也在编程中得到提升。

  11岁的陈瑞鹏和12岁的姚斯盛就是这样的广州少年。陈瑞鹏别出心裁地用编程给妈妈送上特别的母亲节礼物;姚斯盛凭借《未来的家》的作品获得比赛的三等奖。他们都在代码中找到了另一个自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华

  在妈妈眼中,姚斯盛和音乐、艺术等没有太多交集。直到五年级,姚斯盛遇到了编程,姚妈妈才觉得,儿子找到了真正的兴趣。

  在爸爸的教导下,姚斯盛从小就学习了PPT、Word等软件的使用,还学习了CAD制图。四年级时,在爸爸的指导下,他用CAD画出了长方形音箱的结构图。爸爸的熏陶让他较早地“浸染”到计算机科学中,但他和编程还没发生“化学反应”。直到那天,他和妈妈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借书,一张少儿编程的传单让他内心不再平静。

  他对编程感到新奇,编程不像做完一张卷子,自己以为答得很好,直到成绩发下来才知道自己是错误的,编程给了立刻的反馈,对与错一目了然。

  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姚斯盛试听了第一节课,他记得课堂任务是完成“飞翔的小鸟”。他觉得这样的挑战有意思,感觉不难。作品完成后,会生成二维码,他让爸爸妈妈感受一下他的作品,妈妈说,“哇,你做了一个这样的作品。”

  姚斯盛对编程心生向往,但不得不面对升学的压力,但转念一想,升到初中课业负担可能会更重,“错过了这次机会,下次就很少有机会了。”于是,他走上了这条编程的兴趣之路。

  创作想象中“未来的家”

  姚斯盛在编程中找到了乐趣,他的学习速度比较快,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飞机大战”的游戏曾经异常火热。

  有了编程的知识基础,姚斯盛从游戏玩者的角色跳出来,萌生了新的想法,“为什么不自己做一款飞机大战的游戏呢?”

  姚斯盛对“飞机大战”有自己的想法:原先的版本是黑白的,他要赋予游戏色彩;飞机的“必杀技”是全屏爆炸,他要改成了激光从底屏向上蔓延……他在游戏挥洒着想象力。

  当然,让他最为得意的还是参加培训机构举办的Scratch全国大赛。姚斯盛凭借初赛作品《未来的汽车》顺利杀进复赛,这部“未来的汽车”在他的想象中可以上天入海。从去年12月份开始,他就开始为复赛做准备,复赛的题目依旧是有关未来,姚斯盛构思的作品是《未来的家》。

  他从生活中的“痛点”出发设计“未来的家”:他听到有人抱怨去不了各种地方,于是他把未来的家设计成火箭造型。

  火箭造型的家有三层,一层是主控制室和驾驶舱;二层是大厅、卧室;三层是露天阳台和健身房。这个家充满了科技元素,食物机可以智能化生产出主人想吃的食物,马桶可以检测人体健康……

  “多懂一点东西,更自信”

  姚斯盛对自己的作品颇为满意,搜集了大量素材,还撰写了场景切换的文本,将制作流程一遍遍演练。到杭州参赛之际,制作的每一步他都烂熟于心。

  但由于作品构思精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完成,而比赛时间有限,姚斯盛不得不在比赛前决定忍痛割爱,舍弃很多精彩的构思,只留下几个重点部分以保证作品的完整性。

  最终,姚斯盛获得了全国三等奖。

  姚妈妈见证了他的成长。她看到了儿子的坚持,在编程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一个问题处理不好,儿子会一直琢磨出解决方案,回到家后还会坚持练习。她笑着说:“学校布置的作业他也不会费这么多心思。”

  姚妈妈也看到了儿子的改变,他更加专注,因为掌握这样一项技能,而变得有信心了,谈起这个爱好,他总会滔滔不绝。

  “多懂得了一点东西,自己也更加突出一点。”姚斯盛说。

  陈瑞鹏:用编程表达情感

  陈瑞鹏五年级时在学校接触到的Scratch编程课程(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开发的图形化编程工具,学编程的基础课程),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特长,他感觉“理解速度快,不是按部就班地学习”,他在编程中尝试修改变量,呈现出不一样的结果。他用Scratch做出一些播放音乐、打地鼠的小程序,小小的尝试让他颇有成就感。

  老师看出了他的天赋,建议他接受专业的培训。

  陈瑞鹏从父母口中了解到,未来是信息化的时代,掌握编程语言会有更广阔的舞台。

  培训编程的罗老师还记得,陈瑞鹏介绍自己时,简单直接地说“爱好编程”。这让老师喜出望外,做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会给更多的挑战,“不要让他饿着”。在试听Python编程课后,陈瑞鹏发现“课程不难,适合我”。

  报名后,陈瑞鹏心情难掩激动,在他看来“Python是真正的编程语言”,Python与人工智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让他充满无限遐想;而让他紧张的是无法预计的困难。

  为了迎接挑战,陈瑞鹏准备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他购买了相关的书籍、在网上学习flash、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等知识,他跟着视频的指导,自己做练习,“原来编程并不难”。

  150分钟“转瞬即逝”

  一次课程的时间是2.5小时,这对于少儿的耐性是不小的挑战,但是陈瑞鹏却都是不知不觉中就度过了。

  他还记得第一次上课学的是完成“雪花下落”的编程项目——通过代码完成雪花下落,在这过程中,还要做到举一反三,用代码修改雪花的大小、颜色、数量、下落的位置这些变量。开始接触真正的代码,陈瑞鹏感觉很“新奇”,在广州成大的他很少看到雪,这个“雪花下落”从名字上就吸引了他。

  陈瑞鹏有Scratch的基础,培养了图形化的思维,对于纯代码的编写有帮助。不知不觉150分钟就过去了,他觉得“学代码比学校学的爽,有学不完的兴趣”。

  另一个让他比较满意的作品是“头脑王者”,这个程序代码复杂,难度偏高,考验逻辑能力。陈瑞鹏采用给出的题库作为素材,需要编码一套试题,题目要随机而不重复,在答题者输入答案后还给予验证响应。这个挑战自然不小,不过他还是顺利完成了。

  妈妈是“头脑王者”的第一用户,妈妈通常都扮演了这样一个程序测试的角色,妈妈给的反馈是“界面美观,还算满意”。

  用代码献给母亲“礼物”

  陈瑞鹏在培训老师眼中是很乖巧的学生,每周四晚上上完课,他在周五就提前完成了作业,遇到问题,他会主动给老师发微信询问。

  他不时给自己加课,在业余时间上网提前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自学另一种编程语言C++。在家练习编程,他不时忘记时间。陈妈妈喊他吃饭,他说“很快了,5分钟”,这个5分钟让陈妈妈一等就是1小时,有时回答说“再过1分钟”,这个1分钟一等就是30分钟。陈妈妈已经习惯了儿子的“时间等式”,也理解儿子专注投入到编程学习中,而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编程也成为陈瑞鹏和妈妈之间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母亲节那天,陈瑞鹏特意为妈妈准备了特别的“礼物”,他知道妈妈喜欢看电影,专门做了一个妈妈喜欢电影类别的超链接;将妈妈和自己的照片做成网页;还做了一个集合歌曲、动画的页面……

  陈妈妈在收到“礼物”之后备感幸福。

  陈妈妈观察到陈瑞鹏学习编程后,编程成为他的一项特长,数学开窍了,也更加自信了,视野开阔了起来,“他很爱说话,只有在编程和睡觉的时候是安静的。”

  陈瑞鹏觉得,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很享受代码的世界,他享受自我创造、开发脑洞编写代码程序,“这是有意义的事情”。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