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治水提质,龙华如何闯关前行?

2018年06月28日 13:3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治水提质,龙华如何闯关前行?

龙华区治水初见成效,但要实现水环境的长治久清,仍需继续努力。

龙华区环保执法人员在检测污水。

  河道清淤是防涝的重要环节,也是治水的重点内容。

  当前,治水提质工作成为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其中,龙华区更是举足轻重。

  龙华区是深圳全市河流的主要汇集地之一,共有25条河流,也是全市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之一。换言之,龙华区水环境治理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的开展。

  上周四,一场“治水提质,构建美丽龙华”大型论坛将龙华区推到深圳治水提质工作的聚光灯下。治水提质,龙华如何闯关前行?主导治水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发起“民间河长”的社会组织、城市建设专家、生态治理专业人士等聚集一堂,共同为龙华也为深圳水环境治理建言献策。

  建议1

  多建分散式污水处理厂

  谈到控源截污和正本清源两项工作,专家认为,龙华区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指出,作为深圳中轴线上原关外地区最发达的片区之一,龙华由于过往的城市二元管理结构,导致规划外违法建筑大量兴起,且完全没有进行雨污分流的完整规划。同时,多年来,深圳经济高速发展,而污水处理的管网建设却相对缺失,尤其是在城市道路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都没有考虑到雨污分流管网的建设,因此,龙华区控源截污和正本清源的工作量很大。

  深圳市人大代表、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董事长朱闻博表示,当前深圳雨污混流的现象比较严重,传统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建设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他力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适度分散而不是相对集中,被处理过的水可以回流到周边,作为中水回用,为河道补水。

  不久前,在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朱闻博也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说,深圳目前有17个城市更新项目,容积率从3.0提升到5.0甚至6.0,容积率的翻倍必然增加大量的生活用水需求。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将污水排到地下市政管网,不同时期建设的污水管网必然需要不断进行改造提升,相当麻烦。所以,他建议建设街区式小污水处理厂,将各个小区面源污染带来的污水,经过就近处理后用于浇灌绿地,作为中水回用。

  龙华区环保水务局副局长贺红艳也认为,分散式污水处理厂更加适应现实的需要。她表示,2017年龙华区建设了10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是针对8条黑臭水体进行生态景观补水,总的补水量可以达到20.9万立方米。

  建议2

  从“工程治水”转向“生态活水”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大众认同,并对水环境治理产生着现实而深远的影响。

  2005年,深圳市水务部门提出“污水共治”,次年再次提出“三位一体”,即防洪排涝、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对此,朱闻博表示,“消除黑臭,仅仅只是1.0,做到水清、岸绿、景美,这才是还清水于民的根本目的”,治水提质,关键在于从常规的工程治水1.0转向生态活水2.0。

  朱闻博分析,因为早期缺乏规划,龙华区河道周边都是房子,导致龙华区河流空间尤其狭窄。但是,龙华区域河流的坡度较高,河水流速较大,为龙华区从工程治水转向生态活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认为,首先,规划、城管及水务部门必须系统发力、协同作战;其次,不妨借助城市更新,在每条河流选择重要节点进行生态修复建设,给周边居民看得见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获得群众的支持,让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水环境治理的维护工作中来。

  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鲁承虎与朱闻博的观点比较一致。

  鲁承虎曾在2016年带团队造访日本大阪、京都等城市,考察后者的河流治理,他发现,日本城市的主要经验是通过河流治污、水质提升后,建立水生态体系。据此,他提出,治水提质,应将河道整治、水环境综合治理向着水清岸绿、水生植物与动物共存、水城相融的方向努力。

  囿于传统体制,水利、水务、供水排水、污水治理、城市景观建设等职能分属于不同部门,水生态体系不易建设。因此,具体到龙华的水治理,鲁承虎的建议是,龙华区有必要将多部门的行动方案统一起来。

  建议3

  发动公众参与,构建治水长效机制

  “制——文化兴水,长制久清”,是龙华本次治水提质论坛的关键议题。从治水到“治城”,专家们深入探讨了包括治水在内的城市治理的长效机制。

  深圳市政协委员、民革深圳市委常委、市科协常委李毅表示:“希望政府在做治水工作时避免大包大揽,尽可能地用开放的心态引入共治机制,让民众参与。民众对家园的建设是很积极的,这样既能减少对政府一些举措的误解,更是保障长治久清的长效机制”。

  李毅的建议引发了贺红艳的共鸣。后者表示,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龙华区已经建立起四级河长制。其中,区级层面,区委书记和区长是总河长和副总河长,14个区领导担任区级河长,然后是街道河长,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和社区书记担任。最重要的环节,在于第四级民间河长。贺红艳强调,龙华区于去年底正式聘用100名民间河长进社区、进商铺、进家庭宣讲治水提质,发动居民参与、监督治水工作。民间河长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发现治水工作中的不足,更在于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双方已经建立起专门的沟通渠道和互动模式,基本上能够做到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整改。

  深圳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深圳民间河长”项目总顾问熊杨对于这一轮治水提质工作也很有感触。

  熊杨的体会是,这一轮的河长制与过往不同,有两个重点,第一,在于建构一个机制——行政领导负责制,第二点,特别强调公众参与,而民间河长就是一种参与的创新模式。

  据熊杨介绍,从2014年开始,深圳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就建立了河流污染监督员队伍,主要针对深圳湾以及深圳主要跨界河流的断面污染问题进行调查、举报和监督。2016年底,国家层面开始力推河长制,次年3月,绿源应时而动,将河流污染监督员升级为民间河长,跟随官方河长制的工作机制调整工作方向,不仅仅是监督某一个节点的污染,而且调查和监督整个河流流域的污染情况。

  来自绿源的民间河长都经过了专门的培训,具有专业的识别能力,以及与官方沟通的顺畅渠道。每年,绿源都会向深圳市治水提质办提交报告,为官方治理提供决策参考,并对公众参与方式进行相应调整。

  目前,绿源在全深圳的民间河长有58位,其中龙华有7位河长。就在论坛举办当天,龙华的民间河长在巡河时,发现大浪河中有一个箱函往外冒着黄水,绿源的秘书长马上将这一信息转发到生态文明微信群,龙华区环保水务局当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弄清楚了黄水的来源。

  “这就是民间河长的作用,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反映出来,有关部门就会解决、反馈,实际上就消除了一些矛盾。”熊杨说。

  ■部门规划

  今年力争完成

  12条黑臭水体

  整治

  据龙华区环保水务局副局长贺红艳介绍,2018年度,龙华区将完成12条黑臭水体的整治,基本治理步骤是: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补给、生态修复、防洪排涝。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不断增加,治水提质工作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贺红艳表示,目前龙华区治水提质仍然面临着三方面的难题:

  其一,治水初见成效,但实现水环境的长治久清,尤其是水环境与水景观做到居民满意,仍有不小的距离;

  其二,管网建设仍存在不小缺口。2017年龙华区加大建设力度,完成了268公里的管网敷设,而今年将要完成459公里的管网敷设,任务极其艰巨;

  其三,全社会共同参与治水护水的意识仍有待强化。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吴永奎(除署名外)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俊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