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以穿衣辨作风”逻辑不通

2018年07月25日 14:3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 

  “以穿衣辨作风”逻辑不通

  近日,一位穿泳裤执法的警察和一位穿吊带裙办事的海关人员,成了公职人员“作风不正”的代表,被网友好一顿群嘲。但随后剧情陡然反转,原来警察当日穿泳裤是为伪装成群众查非法捕鱼案,而海关人员身着吊带裙是因为非其工作时间,急人所需帮忙来不及换上制服。一场不大不小的舆论风波就此平息,但两位公职人员内心所遭受的伤害怕是没那么容易修复。

  公职人员固然有自己的着装规范和要求,但不辨事由地将着装与作风简单挂钩,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当前,在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加持下,拍照片、录视频轻松便捷,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经此传播成了热点,但别忘了,视频可剪辑、图片能修改,漠视前因后果的单一呈现,很容易成为一些人偏执与成见的放大器。就拿这两起事件来说,不规范的着装契合着不少人对公职人员工作作风的“刻板印象”,再配以预设立场的文字,引来“吃瓜群众”恶语相向简直就是一定的。随意偷拍、大肆传播本就涉嫌违法,更重要的是,当公职人员的尽职尽责被舆论误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维难免滋生,由此产生的“寒蝉效应”危害巨大。

  今日舆论场上,公职人员某种程度似乎成了“弱势者”,被人们更多地审视。看见警民冲突,那多半是“警察打人”;发生医患纠纷,那多半是医生太贪。城管是“凶”的,教授是“色”的,专家是“蠢”的……以一个标签,或是近期发生的几件事,就妖魔化一个群体,不说是别有用心,起码也是思维懒惰。正如有网友所追问的:为什么对犯罪分子我们总是愿意分析缘由,而对奉献的人总是那么严苛,甚至鸡蛋里挑骨头?原因恐怕就在于,众声喧哗之下,太多人喜欢以“第一反应”宣泄情绪,以“语出惊人”颠倒是非。任由这股不理性的舆论野蛮生长,只会造成对立、撕裂社会。

  在理性缺失的舆论氛围下,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在社交网络时代,转发很容易,恶评也是分分钟的事,但我们的判断力在哪里?今天的中国已进入深刻转型期,有难题、有矛盾,价值在嬗变、群体在分化,看待问题的角度多有不同。但多元思潮离不开道德底线,表达诉求要不得头脑一热,解决问题靠不了口舌之快。正所谓一事当前、先问真假,面对热点事件,摒弃不负责任的情绪煽动,杜绝出于某种目的的信息剪裁,才是应有的传播伦理。否则,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看似充满责任感的追问中,被“毫不负责”地中伤。

  互联网带来快时代,思考更要慢下来。少一些“以穿衣辨作风”的非理性逻辑,多一些审慎负责、兼听则明的理性思考,对于转型中的中国尤为重要。

【编辑:丁宝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