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他们的身影 不只出现在火场

2018年07月26日 16:50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密云水库旁 有一支消防水域救援队

  他们的身影 不只出现在火场

  在密云消防支队溪翁庄中队,“隐藏”着一支水域救援队伍。他们不仅能扛水枪、进火场,还能一个翻身,潜入险象环生的水下世界。

  但是,和我们常见的火场救援不同,水域救援往往呈现一种“无声”的画面,水下的世界看不清,听不见,置身其中,还可能碰上暗流旋涡、巨石淤泥。

  7月22日,记者来到这支北京消防成立最早,也最为专业的水域救援队,薛守昌、吴昌付和郑海洋三名消防员和记者分享了他们训练、救援的故事。

  抢险

  解救被困群众 他们打支点过急流

  距离密云水库不到3公里的溪翁庄中队,看起来和普通消防中队并无二致,但这支消防力量却有着过人之处。

  在中队27名官兵中,有17名接受过专业的水域救援训练,他们组成了一支水域救援专业队伍。

  记者来到中队时,战士们刚完成防汛抢险任务归队。在解救疏散被困群众时,他们打支点、过急流的水域救援技能得到了施展。

  “不管是灭火抢险等应急救援,还是救猫救狗、开门开锁等社会救助,消防员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31岁的中队装备技师薛守昌是一名老兵,入伍11年,“我到中队时,水域救援队还没成立,处置这方面的警情时,我们也是摸索着进行。”

  薛守昌说,2012年,中队组建了水域救援队,有救援经验的自己顺理成章地加入其中,“对于新兵而言,一是看个人意愿,二是看身体、心理素质。”

  “会水,不怕水,水性要好,不怕封闭、黑暗的水下环境,通过心肺、耐力等严格的体能考核,意味着可以入队。”薛守昌说,还有一个要求是身体上不能有大的疤痕,不能动过大手术,“这是怕水下巨大的压力会对这些创面造成二次伤害。”

  1998年出生的郑海洋2015年入伍,在新兵连的时候,他的班长就来自密云的水域救援队,这名班长把水域救援这项富有挑战又刚刚起步的领域,向郑海洋做了详细介绍,“我很感兴趣,新兵下支队后,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训练

  一把铁锤抛水中 几分钟就捞出来

  “一名合格的水域救援消防员,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出师。”吴昌付加入水域救援队已经四年,他说,“水域救援很专业,我还在学习中。”

  水域救援大致可以分为水面救援、冰面救援和水下救援,队员的训练也基本围绕着这三个领域。

  一个常见的训练项目是将一把铁锤抛掷到深水中,几分钟内就要给捞出来。

  吴昌付说,潜水对人的体能消耗非常大,潜水10分钟,运动量相当于跑1000米。这需要在日常训练中练就良好的体能,万米跑、负重登楼、负重5000米跑等科目,一个都不能落下。

  在去年密云支队举行的全员练兵大比武中,吴昌付一举拿下了综合成绩冠军奖杯。“只有在地上很努力,才能在水下不费劲。”吴昌付说。

  如何做到不费劲呢?记者采访的几位消防员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个词:中性浮力。

  “就是不管携带什么装备,在什么深度,都能够控制身体,自由悬浮。”薛守昌说,“比如,我要潜入水底救人,如果控制不好自己的中性浮力,那可能会重重地着陆,把脚下的污泥搅起来,影响了视线。”

  中性浮力只有通过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达到,“通过控制呼吸,从而使身体和外界达到一个平衡,就像在天平的两端加减不同重量的砝码,需要精准的控制。”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聘请高水平教练,目前水域救援队已有持证的潜水教练2名,三星潜水员4名,二星潜水员2名。

  危险

  水下世界 看不见的危险最危险

  “看不见的危险最危险。水下除了树枝、巨石、淤泥,还有难缠的渔网、鱼线,我们会随身携带潜水刀,以备不时之需。”薛守昌说,更危险的是暗流和旋涡,即便在两三米深的河水中,也会遇到,“而在一些较深的水库、海域,暗流的威力是很猛的。”

  薛守昌说,自己曾在一个水库中遭遇过暗流。“水库底有一些被淹没的高大的山体,当我面对山体时,感受不到暗流,但是一旦绕过山体,巨大的水流会把人卷走。”

  水下还有一个危险便是低温。薛守昌举例说,现在夏季室外温度30多摄氏度,但是下潜到20米,甚至30米深的时候,水下的温度只有十几摄氏度,“冰火两重天”。

  “十几分钟,手脚便会麻木,身体就会不自主地打寒战,一般而言,当身体第一次出现寒战的时候,队员就应上浮,但是我们一般打两次寒战,身体已经到了极限才出水。”薛守昌说。

  在吴昌付看来,冰上救援也极其危险,“危险就在于出口只有一个,从哪里下去,还必须从哪里出来。”

  “为了能迅速找到回来的路,队员在潜水时,身上需要系上一根漂浮绳,也叫信号绳,队员利用长长短短的牵拉,传递‘绳语’,跟冰上人员随时保持联系。”吴昌付说。

  除了刻苦训练应对危险,队员对救援装备也高度重视。郑海洋说,每天早晚,都会对水域救援的装备进行一次细致检查,“保命和救援的家伙,不能有一点闪失。”

  障碍

  伸手不见五指 经常与尸体“面对面”

  消防员在救援中,经历过很多惨烈的场面,但在无声、黑暗、封闭的水下世界,多了一丝心理障碍。

  此前的一次救援中,一名男子因为野游溺亡在河水中。薛守昌等队员接警赶到时,已是晚上9点。因为刚下过雨,河水上涨、水质浑浊。在用探杆打捞无果后,现场指挥员命令薛守昌和吴昌付潜水救援。

  虽然有水下照明灯,但是两名队员在河水中整整搜寻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了溺亡的男子。“水下不比地面,在一些浑浊的水中,伸手不见五指,即便开了照明灯,也只有二三十厘米的能见度。”薛守昌说,“这就意味着,发现溺水者的时候,是离尸体非常近的距离,甚至是面对面。”

  水下的恐惧不能通过言语排解,只能在心里消化。吴昌付说,在浑浊的水下,就像盲人,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搜救只能靠手摸,“摸到了溺水者,我一般选择不看。”

  郑海洋说,“心里不管有多恐惧,发现溺水者,第一时间要做的是将其带回水面,绝不能耽误。”

  搭档

  生死兄弟 水下用潜伴绳连接

  按照潜水的操作规程,水下救援不能少于两个人,“一般而言,两名队员会通过一根一米左右的潜伴绳,连接彼此的手腕。”薛守昌说。“一般的小型救援,还有一名备潜人员和一名通讯员,大型的救援还需要设置安全员和指挥员。”

  在水下,两名潜水员靠特定手语交流。“抹脖子”手势代表气瓶耗尽;手掌在嘴前来回移动,代表要共享空气;握拳伸胳膊,代表这个方向有危险。

  郑海洋入伍后的第一次水下救援,就和薛守昌搭档。那次救援发生在密云石城镇捧河湾河,一名男子在河中游泳时发生溺水,该男子的哥哥下水救人后也一直未上岸。

  因为河面较宽,河水湍急,由经验丰富的薛守昌带着郑海洋下水搜救。

  二人先是根据目击者提供的大致方位,在水中设置了浮标和线轴,之后二人围绕着线轴做圆形搜救。第一次下潜没找到人,薛守昌打了一个上升的手势,二人出水。

  稍作休息,薛守昌和郑海洋决定扩大搜索半径,很快找到了第一名溺水男子。岸上队员迅速将其拉到岸上后,薛守昌和郑海洋第三次下潜,找到了另一名溺水男子。

  “两个人必须配合默契,我一个手势,你就知道我要干什么;我一个动作,你就知道我哪里出了问题。” 郑海洋说,“一旦下水,我们就是一个人,彼此的生命就连在一起了。”

  本报记者 张宇

  通讯员 饶继猛 摄J223 

【编辑:董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