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手术刀在方寸间“精雕细琢”

2018年07月26日 17:0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北京眼科医生山西五寨大显身手

  手术刀在方寸间“精雕细琢”

  谢立科、周尚昆和李亚静(从左到右)在手术室里配合默契。

  人眼中有个类似照相机镜头的透明结构叫“晶状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老化、混浊,形成白内障。在角膜外侧划开一个1.5毫米到3毫米宽的刀口,插入一个比绣花针还要细小的超声针头,将混浊、变硬的晶状体分成小块,再用“吸管”将这些打碎的小块吸出……在山西五寨县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楼顶层的手术室里,54岁的北京医生谢立科正有条不紊地给躺在病床上的张一珍做白内障手术。

  谢立科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副院长,这次来五寨县义诊,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和五寨对接的扶贫工作,自带仪器设备,不仅免费为患者手术,还为当地赠送价值数万元的人工晶体。为了能让当地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谢立科和同事们准备了一个多月,备药、打包手术器材,联系车辆……对于谢立科而言,这样的义诊已经是家常便饭。

  楼里挤满了患者

  6月15日一早,五寨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的二层已经是人头攒动。“听说北京的专家要来了,我就赶紧来看看。”76岁的张一珍有些兴奋,又有一些忐忑,她的双眼“起雾”已经有三四年了。

  五寨县人口并不多,全县11万多人,一半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了县城里。由于日照强烈,每天中午12点到3点之间,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午休时间,县城里的两条公交线也都停运歇晌。慢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是眼科医生孙小雁留在老家的原因之一。

  在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做了21年的医生,孙小雁的技术仅仅停留在给病人配眼镜和近视、结膜炎等常见病诊治上,她拿不了手术刀。事实上,作为县城里医疗条件最好的医院,当地人做手术还习惯于往外跑。

  “要想做手术,要么去临近的朔州市,要么去太原。”69岁的张培芳眼睛看不清已经有十多年了,他和老伴做养殖业,收入水平在当地算是不错的了。对于眼睛的问题,张培芳有些犹豫,他怕花钱,就这样一拖再拖,直到右眼只能看到“一点儿亮”,他才去医院瞧。

  毫米间大显身手

  “这里的老人大多是这样,孩子有了病,肯定第一时间送医院,小地方看不了就往省城走,而他们自己则能拖就拖,要是这里能做白内障手术,不少患者就不用这么忍着了。”谢立科叹了一口气,白内障手术在国内是一门技术成熟的手术,但是要在切口只有3毫米的地方将盖在瞳孔上的混浊晶体取出,再迅速植入清澈的人工晶体,需要用如同绣花针样的设备在这方寸间“精雕细琢”,这不仅仅考验了医生的技术,还考验了他们的操作速度。

  上午,谢立科和同事周尚昆、李亚静刚刚为50多名患者筛查完眼睛。中午,大家就开始忙碌着准备下午的手术。县医院虽然有能做手术的地方,却没有做眼科手术的设备。不少药品和器材,都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提前一个月准备的。

  第一位做手术的是张一珍,孙小雁仔细地给她滴眼药水。这几天,孙小雁从来没有这么忙过。五寨县第一人民医院每天就诊的患者也就在100多人上下,而得知北京的眼科专家要到这边做白内障手术,不少人慕名而来,除了白内障患者,还有不少其他眼疾患者也都来了。短短三天,孙小雁自己就筛查了200多名患者。因为老说话,嗓子也喊哑了。在孙小雁看来,每年也只有眼科医院的专家到这里来的时候,来眼科看病的患者才会人满为患。

  第二名做手术的是一位85岁的老人,他的心脏不太好。筛查的时候,老人的白内障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了。因此在手术中打碎混浊变硬的晶体,谢立科花费的时间稍微长了些。躺在手术台上时间一久,老人有些难受,他挣扎着想起身,还抬起手要揉眼睛,被手疾眼快的周尚昆一把按住。“快,给他吸点儿氧。”谢立科有条不紊地一边继续打碎那些混浊变硬的晶体,一边指挥着护士进行处理。

  北京的专家走出去

  “我去美国进修的时候,有一位美国专家自豪地跟我说他工作了20多年,做过两千多台白内障手术。”谢立科说,听完美国专家的介绍,他笑了,要知道他一年做过的手术也不止两千台。正是因为做过的手术太多了,中国眼科专家的经验要比国外专家丰富的多,遇到各种问题都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有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现有的3万多名眼科医生中,能够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不到五分之一。而大部分眼科医生,尤其是擅长做手术的专家都集中在了一二线城市,像五寨县这样的县级医院,能做眼科手术的医生凤毛麟角。

  这次在五寨县做完义诊,谢立科决定说服孙小雁到北京来进修。“小县城医院的待遇不高,留不住人,我们只能从基层培养医务人员。”在谢立科看来,与其让有需求的患者挤破脑袋到一二线城市找专家,不如让专家走出去,到基层去给患者们看病,如果能从基层培养当地医生成为手术专家,那么,也会极大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常奔走在医疗资源贫困地区的谢立科希望,在未来,不仅仅是让北京更多的医生走出去,当地的医生也能走进北京,接受更好的培训,更多的患者也会受益。

  本报记者 李环宇 文并摄 J002

【编辑:董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