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暑期博物馆研学趋热 产品选择需加甄别

2018年07月30日 10:41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暑期博物馆研学趋热 产品选择需加甄别

  龙的传人之故宫深度研学之旅、北京探索之土木华章、我爱博物馆游侠宝贝研学系列……今年暑假,博物馆研学火热,不少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博物馆里长知识。记者注意到,尽管很多人赞同博物馆成为研学旅行的热门场所,但针对市场上现有的博物馆研学产品却存在不少吐槽的声音。博物馆研学为何兴起?什么才是好的产品?家长应该如何选择?

  研学旅行

  2016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概念界定众说纷纭

  一边蹭博物馆免费资源一边向消费者收高价、没有对参观礼仪进行基本介绍、和一般的讲解没有太大分别、仅仅让孩子散在博物馆里“自主发现、快乐学习”……在博物馆研学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博物馆研学产品的提供方主要包括旅行社、博物馆及教育机构;产品的内容形式各异,例如,有些在行前要求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行后进行成果展示,有些设置了手工制作体验环节,有些只局限在博物馆展览讲解;产品价格也有较大差异,从每人几十元至数千元不等。尽管各方都在积极实践博物馆研学项目,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社教部副部长梁红坦言:“博物馆研学仍然是个新鲜事物,相关概念仍然需要明晰,如何开展还要进一步探索。”

  博物馆美育教育机构涂思美育创始人陈柯伊认为,与日常的博物馆参观不同,研学具有研究性、探索性,不只是对展览泛泛地了解,而是系统化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目标计划、设计研学路线。在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黄洋看来,很多词可以和研学组合,比如传统文化研学、红色研学等,博物馆研学是以博物馆为载体的研学,是众多研学中的一类。此外他观察到,目前有些产品是在单一博物馆中完成,有些是通过一个主题把多个博物馆串联起来,有些则是从博物馆走向大千世界。“比如在博物馆中看青瓷展品,再前往青瓷的考古遗址实地体验,最后尝试动手制作,这就是从结果到源头到过程的全方位体验。”

  但在儿童博物馆课程研发机构尤里卡教育创始人张晓扬看来,目前对博物馆研学的讨论可能更多站在产品提供者的视角,扩大了研学的概念,与夏令营、游学等混同。张晓扬认为:“根据教育部对研学旅行的界定,它应该是在学期中进行,以班级等集体为单位,与学校教学相结合。而学校更青睐组合式的研学产品,对单一的博物馆研学提及较少。除与学校合作定制的研学产品外,To C的产品我们更倾向称之为游学产品。”

  政策支持助推博物馆研学热

  尽管行业内对博物馆研学的内涵和外延尚无共识,这并不妨碍博物馆研学产品的火热。对此,陈柯伊认为,博物馆研学是在博物馆热和研学热的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一方面,政策支持让研学越来越热;另一方面,博物馆展览数量和观展人次都在增加,《国家宝藏》等文博节目兴起。”比如,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出台……同时,博物馆又是研学旅行重要的资源单位,2017年底,多家博物馆入选国家首批中小学生课外研学基地。

  黄洋认为,博物馆研学的火热也与博物馆近年的“转型”密切相关。“博物馆现在的定义中,教育目的被提到了首位。各个博物馆都在探讨怎么做教育,如何开展研学活动,一些好的尝试自然会引起家长、学生的兴趣。”同时,黄洋注意到,博物馆相关内容开始出现在部分小升初考试甚至高考的试卷中。“此类外力的作用加上家长和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促进了博物馆研学热。”张晓扬认为,在相关政策颁布后,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在今年暑假迎来爆发期,但2019年将慢慢退潮,进入比拼产品质量的阶段。

  市场乱象丛生 产品仍待打磨

  然而业内人士纷纷向记者表示,现阶段,博物馆研学市场鱼龙混杂,存在种种乱象。梁红表示:“博物馆本身是公益性的,但是一些机构打着研学的旗号,包装出高价的文化产品,让博物馆失去公益属性;同时,博物馆研学形式可以多样,但内容必须专业,而现在很多所谓的研学用讲野史的方式‘戏说’文物,甚至张冠李戴,对孩子有害无益。”黄洋则发现:“部分研学产品在课程设计上‘纸上谈兵’,不去博物馆踩点,仅仅在网上搜一些资料,做一个‘课程单’,让学生在博物馆‘寻宝’,这其实只是把参观换了个形式,孩子仍然只能知道一些皮毛,不能形成知识网络;部分旅行社还让导游担任老师,在专业性上较为欠缺。”

  对于未来,梁红表示,博物馆研学市场很大,大家期望值很高,但要做好还需要加大投入。首先,课程需要打磨。黄洋强调,研学产品课程为王,需要有专门团队进行实地勘察,不能为了抢占暑期市场拍脑袋就开始。同时,人才缺乏是行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博物馆缺乏项目开发与运营人员,研学机构缺少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尚没有直接对口研学的专业,只有旅游专业、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历史专业等。”张晓扬也认为,现在行业内尚无法批量化生产出合格的老师,优秀的培训体系仍待建立。

  除此之外,如何平衡专业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是一大难点。张晓扬说:“专业性是指内容的准确程度,博物馆中涉及的很多历史、自然等问题目前可能都尚未有定论;教育性是需要把孩子的成长需要和课程设计需要结合起来;娱乐性则是要顾及孩子的体验,在学习中加入一些游戏化的元素。”

  目前,尽管博物馆、旅行社、教育机构等各方都在探索博物馆研学产品,但在张晓扬看来,每一方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方需要寻求合作,形成互补。“比如,教育机构关注产品的教育性和娱乐性,博物馆保障专业性,旅行社保障产品的安全性。”

  ■ 焦点问答

  1 如何避免“只学不游”和“有玩无学”?

  陈柯伊:博物馆场景其实降低了“有玩无学”的概率,因为整体来讲博物馆的娱乐性相对较弱,令人担心的是“只学不游”或者学的体验不好,让孩子觉得博物馆很无聊。因此,博物馆研学需根据孩子的年龄段设计,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比如,对于5-7岁的孩子更重视手工制作、强调互动性体验,而对于高年级孩子,更多知识性渗透反而会带给他们愉悦感。

  张晓扬:避免这些现象的前提是设计好课程。学与玩不是比重分配的问题,而是要思考如何将学和玩融合。比如,在丝绸之路的游学课程中,我们设计了一套游戏卡牌,里面有马匹、丝绸、钱等不同的卡牌,每天孩子们会受到神秘事件刺激,需要到当天参观的博物馆中去搜集信息,并做出决策,想办法在游戏中获胜。因此,学与玩并不矛盾。

  2 家长应如何为孩子选择博物馆研学产品?

  黄洋:由于博物馆是公益性教育机构,由博物馆自己举办的研学活动一般只收取成本费用,质量也比较有保障,性价比更高;机构产品在研学线路上和安全性上比较专业,如果能够保证内容质量亦可选择。家长可以优先考虑与博物馆建立合作的机构,博物馆可以作为“把关人”判断内容是否专业、研学课程是不是能给孩子带来提高。

  陈柯伊:首先要基于孩子的兴趣进行选择,比如喜欢历史的孩子可以选择陕西,喜欢传统文化的孩子可以选择北京。在同类型的产品中,家长需要深入了解课程设计的丰富度,比如同样是侧重自然性的博物馆研学产品,有的可能安排孩子去植物园游览,去森林写生,有的则让孩子在有机农场采摘,与当地人沟通交流,进行手工艺制作等。最后,家长要注意师资的专业背景和特长能力是否与课程内容相匹配。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编辑:曹梦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