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五个月改不了性别”是一面镜子

2018年07月31日 01:5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纵深话题
  “五个月改不了性别”是一面镜子

  张淳艺

  今年2月,郑州的田先生到河南省社会保障局打印养老信息表时发现,自己性别一栏竟然变成了“女”。为纠正这个错误,他多次往返于单位和省社保局,历时5个月无果。因为,当田先生到河南省社保局申请更正性别时,被告之要“回原单位报材料、盖公章、经办人签字、领导签字”。7月30日,田先生电告媒体,上述报道见报当天,其养老信息性别已更正为“男”。

  从错误的“女”变成男,改一个字到底有多难,不亲身经历恐怕很难体会得到。一般说来,这本应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当初输入电脑时性别信息出现“乌龙”,核实后在系统里改过来就是了。然而,就是为了更正一字之差,田先生足足折腾了五个多月。

  五个月改不了性别,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为此,当地媒体记者专门陪同田先生办事,实地体验了一把,而就在报道见报当日,田先生的养老信息性别就改正了过来。纵观记者的体验经历,这一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时下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奇葩证明。田先生在发现性别错误的第一时间就给省社保局进行了反馈,却被告知省社保局企业离退休信息更改窗口只“对公不对私”。用工作人员的说法就是:“由单位报材料、盖公章、经办人签字、领导签字,然后再办理更正,不接受个人申请。”试问,活生生的人就站在面前,又有身份证、户口本等相关证件,难道就不能证明自己的性别吗?为什么一个人是男是女,还需要单位盖章、领导签字?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清理整治各类奇葩证明,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服务窗口仍存在惯性思维,凡事都喜欢要求层层签字盖章,从而为自己减少麻烦,规避风险。“对公不对私”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折射出一些部门不敢负责、不敢担当的心态,希冀于用其他部门的公信力背书。其实,社保部门完全可以在核实申请后,对参保人员的个人信息进行更正,却摆出公事公办的架势,要求原单位出具申请和证明,这是典型的为官不为。

  其次是效率低下。今年2月份,田先生就向所属单位农业银行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支行申请变更性别信息。但5个多月过去了,申请迟迟没有被递交给省社保局。在记者陪同体验中有一个细节,农行河南省分行表示先向高新区支行核实田先生的身份后再接受咨询,但这一核实就核实了40分钟,直到田先生给支行打电话催促后,才终于结束漫长的等待。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低下,可见一斑。

  现在,许多地方都公开了办事流程和办结时限,但从一份申请走了五个多月的“龟速”来看,一些部门限时办结制度还存在盲区,或者是浮于形式并未落到实处。限时办结是对群众的服务承诺,也是有关部门的自我倒逼。各地各部门应该对群众办理事项来一次梳理,每一项都需要明确具体时限和问责措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折腾。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的一篇文章作出重要指示,“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眼下,各地都掀起了纠四风、转作风的行动热潮,大力建设“一次办妥”为核心的政务服务体系。我们距离“一次办妥”差距还有多远,有关部门不妨以这一事件为鉴,对办事服务存在的不合理地方进行拉网式排查,消除奇葩证明,提高办事效率,真正让群众少跑路,少操心。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