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疆兵团职工住房变迁记:从“地窝子”到新楼房

2018年08月10日 14: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新疆兵团职工住房变迁记:从“地窝子”到新楼房
    新疆兵团基层职工群众住房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戚亚平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8月10日电(刘春燕 聂信华 张峰 李正虎)从地窝子到土坯房、砖房再到如今的楼房,从忧其屋到有其屋再到优其屋,一代代军垦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居住环境也越来越舒适,住房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秋,记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三团育才小区,只见草地翠绿,各色花儿竞相绽放,绿树掩映中一排排红顶楼房整齐的矗立。78岁的司守祥在家里看着电视,老伴张桂兰在浇花。虽然现在住得很舒适,可回忆起从山东到新疆的日子,何处安身的苦楚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刚来时团部一共两排土房子,是团里的办公室。我们住的地窝子,又低又矮,伸手即可摸到顶,一点也不通风。”司守祥1964年转业到新疆,驻守在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夏热冬寒,风大雪多,自己动手挖地窝子“窝”居。

  随着戍边岁月的推移,司守祥家搬进了土打墙房子,15平方米两家住,比之前有所改善。住了几年之后,变成了一家一间,比两家住一起强多了。

  “搬进去之后看到地面是红砖的,特别高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白天都不想出门了。”张桂兰清楚地记得,一家掏了2000元钱,分了一套房子。

  “没想到戈壁滩上能住上楼房,搬进去之后到处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跟大城市没有区别。现在白天做做操,打打扑克,晚上跳跳广场舞,玩得很高兴。”进入21世纪,借着国家的好政策,司守祥一家只掏了5.18万元就住进了73平方米的楼房。“现在的生活真的很美好,我们老两口商量,要好好生活,争当百岁老人。”

  如今,新疆兵团团场居民的腰包鼓了,住房的选择也多了。一八三团居民刘思钱不等不靠,积极谋出路,经营、改善生活。

  “来的时候团里很落后,虽然连队提供了土房子,但是条件很艰苦。”刘思钱说,1990年她带着妻子从四川来到新疆,自家为了房子也是折腾了好几次。在连队住了三年后,搬到团部租土块房子住,很不方便,用水、取暖等各方面都很困难。

  刘思钱和妻子到处打工挣钱,改善家境状况,2007年,夫妻俩用攒了多年的钱在连队买了套平房,“条件着实好多了,暖气、自来水等都有了。”

  到了2012年,对刘思钱来说,花十多万元买个楼房不再是事,他家搬进了104平方米的楼房。如今,夫妻俩养蜂创业增收致富,年收入十几万元,过上了小康生活。“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不容易,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为了让更多的困难家庭也住上新房,安居乐业。近年来,一八三团投资1.67亿元,建设2800多套保障性住房,79岁的张贵荣就是受益者之一。

  “我的房子是公家给的,自己一年掏不了什么钱。住在这套房子里,冬天不冷,夏天也不热。”在59平方米的保障房里,张贵荣已经住了3年。她说,自己没有劳动能力,还带着两个孙子,是低保户,今年是第五年“吃低保”,保障金从最初的每月300元涨到现在的520元。如今还享受上了国家的扶贫政策,每月100元。

  回首新疆兵团职工群众的住房变化,改变的不只是住房面积、结构,更多的是职工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完)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