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抗癌药新规落地如何尽快显效

2018年08月17日 15:20 来源:西宁晚报 参与互动 

  抗癌药新规落地如何尽快显效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下调14种抗癌药的支付标准和采购价格,并要求9月底前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均按照调整后的新价格公开挂网采购。

  随着抗癌药新规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百姓能否真正享受到这一医疗福利?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抗癌药降价新规持续落地

  今年5月起,针对抗癌药降价的利好消息不断。我国先后取消了包括抗癌药在内的28项药品进口关税,多数抗癌药将实现“零关税”。随后,相关部门陆续启动抗癌药品国家集中采购、医保准入谈判等,多条新规纷纷落地。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抗癌药降价趋势正由企业主动降价,转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心要求企业降价,甚至组织谈判降价。湖南、海南、江西、广东等超过15个省份已要求各药品相关企业自主递交调价申请。

  8月13日,江西发布通知,就“抗癌药专项集中采购”事项向社会征集意见,以期通过省级集中带量采购,降低用药价格,在降税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降价效应。

  在上海,企业可将纳入医保支付并实行个人定额标准自负的肿瘤靶向药,按规定程序同步调整采购价及医保个人定额自负标准,进入采购价格备案“绿色通道”。海南省则要求各药品企业在8月17日前按照降价原则自主递交调价申请,逾期未调价的将撤销挂网。

  此外,包括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在内的12省份正在研讨形成“区域联盟”,发挥省际采购联盟集中采购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对进口抗癌药进行“砍价”。在业内人士看来,各地推出的抗癌药新规对药企形成了有效约束,在“零关税”基础上又迈出了一步。

  据了解,国家医疗保障局也在对部分目录外的独家抗癌药开展医保准入专项谈判。拟谈药品覆盖了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肾细胞癌、黑色素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个癌种。

  降价仍在进行中

  随着抗癌药新规相继落地,网友纷纷点赞。但另有一些网友表示,降价幅度还没有那么明显。

  对此,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颜建周分析,目前国内市场中已经库存了一定量的进口抗癌药品,这部分药品并没有受到降税政策的影响,而且库存销售完毕仍需一定周期。

  “目前国内化疗药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已经逐渐接近国际水平,而靶向治疗正在成为国内晚期癌症新的治疗方法。”浙江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范云说,目前国内大部分靶向抗癌药依赖进口,这就给抗癌药市场的价格谈判带来了挑战。

  范云表示,在这一轮抗癌药降税调价的过程中,对新型靶向药的价格调整作用明显,尤其是将“易瑞沙”等高价药纳入医保后,有些药品的实际降价幅度可以达到80%。

  但在范云看来,是否纳入医保已经成为决定抗癌药价格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加快对目录外抗癌药的准入谈判仍将是今后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

  抗癌药价格还需综合“诊疗”

  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张凤民认为,高价抗癌药是当前我国医疗需求不断提升与供给层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一种反映。

  业内专家认为,抗癌药加入医保目录将会给医保基金带来压力。对此,张凤民建议,抗癌药新政落地应当从健全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综合考虑,以医疗体系日益完善为前提。

  业内人士指出,实现抗癌药降价的直接途径是从采购源头入手,通过全球采购、充分竞争,让各类抗癌药物、包括仿制药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的方式把药价降下来。

  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此前表示,药品市场并不是单纯通过竞争便可降低价格,加强集中采购力度,充分利用我国大市场的优势,以量换价,才能真正达到理想效果。

  “医保谈判正在成为打击高价药的‘杀手锏’。”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有关部门通过收集各类市场价格、临床使用数据等信息,建立完整的基础数据库,可将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列入同一竞价分组,按相同规则招标采购。为实现国内外药品市场同步,朱恒鹏表示,要尽快加速国外已上市抗癌新药在国内上市的审批路径,针对临床急需、罕见疾病的用药进行基于境外数据的加速审批。

  业内人士指出,寻求降药价的根本之道在于鼓励国产原研药和仿制药,同时强化短缺药供应保障,减轻对进口抗癌药品的依赖。

  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针对抗癌药研发成本高,相关部门应该成立相应的奖励、激励基金,鼓励高科技医疗公司参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药研究。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