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甘南生态藏寨一步一景 牧民借“绿色宝藏”鼓腰包

2018年08月22日 16: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甘肃甘南生态藏寨一步一景牧民借“绿色宝藏”鼓腰包
    8月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旅游旺季。图为临潭县旅游专业村庙花山村“步移景换”,吸引游客徜徉花海青山间。 徐雪 摄

  中新网兰州8月22日电 (记者 徐雪)8月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旅游旺季。临潭县庙花山村村民冯锦绣忙着在藏家乐里招揽游客,新鲜烹制的牛羊肉、乳香四溢的自制酸奶是她家主打餐食,周末期间甚至要提前预定。

  甘南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距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

  冯锦绣近日向中新网记者介绍,自己原来住在离这较远的山里,全家只能靠放牧和种植维持生计,2013年通过异地搬迁政策住进了新家,不远处便是冶海湖景区,七八月游客多的时候随便打点零工、卖些特产就能挣到钱。

图为卓尼县博裕村的藏家乐吸引游客休闲体验。 徐雪 摄
图为卓尼县博裕村的藏家乐吸引游客休闲体验。 徐雪 摄

  “依托景区优势,不少村民养起了马,供游客骑行体验,每家平均每年可以增收2万元。”庙花山村村支书冯森说,自从成为旅游专业村后,藏家乐发展迅速,已经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尤其注重环境和服务的藏家乐每年可以收入十万元以上。

  甘南藏族自治州委书记俞成辉在甘肃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上表示,当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十三五”期间18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不断完善“以城为景区、以乡为景色、以村为景点、以家为景观”的旅游发展模式,努力使城市和乡村在血脉传承中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

  近3年来,甘南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创收97亿元,乡村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

  目前,甘南州累计实施建设的1000个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小康村。同时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达50多处,有旅游专业村126个,农牧藏家乐1112户,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223家。

  俞成辉说,为了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2015年开始,甘南州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解决了“脏乱差”问题,改变了“慵懒散”现象,形成了“点上出彩醒目、线上耀眼夺目、面上赏心悦目”的美丽乡村新格局,为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发展注入了更多文明素养、涂抹了一层厚重的生态底色。

  卓尼县博裕村就是趁着该时机做到了“华丽变身”,由“村口垃圾场、村内脏乱差”变成了一座“步移景换”的生态藏寨,环境变好了,不少村民还借机发展起了藏家乐。

  博裕村“桑珠藏家”自今年5月开业至今,纯利润已达到2万余元,此外村里的贫困户还可以在此打工贴补家用。

  “随着一批旅游专业村落地建成,累计带动贫困民众实现稳定脱贫9740户、4.14万人,占脱贫总人口的48%。”俞成辉称,生活在甘南草原上的各族儿女,开始摆脱“守着生态富矿过穷日子、揣着绿色宝藏走穷路子”的命运周期,各族各界从“环境革命”中获得了尊严自信、从青山绿水中累积了生命厚度、从乡村旅游中获得了发展红利。(完)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