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师家访该不该成硬任务

2018年09月03日 08: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暑假期间,有一些地方组织教师开展家访活动,还专门成立由校领导及中层干部组成的家访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年级家访工作,要求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制订相关家访计划,筹划假期家访事宜。有的学校采取家访“三包”责任制,即包学生、包时限、包成效,将学校领导班子、班主任、课任教师全部纳入家访名单,统一分配学生,规定各学校家访入户率不低于80%。

  如今的情况,与以前已大有不同。城市的学生居住分散,老师居住也很分散,师生未必在一个片区居住,且小区里大多设有门禁,登门家访的确很麻烦。教师家访一次,甚至需要来一个跨城之旅,这肯定不现实。再者,教师到学生家里去,人家要腾出时间接待,也是给家长找麻烦。有的家长工作繁忙,甚至回家吃饭都很少,约家访的确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现在的农村,学生一般是在中心小学或乡镇中学读书,家庭条件好的,转到县城读书,离家较远,大部分学生需要住校,教师与学生大多不在一个村里居住,家访一次需要跑几十里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家访作为教师的规定动作,岂不是难为人?如今社会节奏变了,很多老同学、老朋友聚会都不在家里,连邻居间串门都少了,教师家访自然也会因时而变。

  笔者认为,教师家访的目的是沟通信息,交流看法,家校合作共同把教育工作做好。到不到学生家里去,只是一个形式。家访本身不是任务,而是完成任务的手段。如果把家访当做任务来抓,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不到家里去,并不一定影响交流沟通。学校的每个班级或不同年级群体一般会建QQ群和微信群,还有校讯通,这些便捷的通信方式作为家长与老师、师生之间沟通和联系的平台,效果也并不一定就差。

  新型社交关系的出现,让传统实地走访的家访形式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隔空”的沟通与交流。有人质疑,家校、师生、家长之间联络方式的改变,是否会让家校感情沟通打折扣、联系师生的纽带断裂,使师生关系变得疏远,其实这是多虑了。

  一部手机,改变社会。作为师生都不可能置身事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便捷的移动通信方式逐渐替代家访,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微信、QQ联系更高效便捷,通过语音、图片等多样化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更形象、具体,其优势是传统家访无法比肩的。当然,面对面的交谈则更深入、更真诚,也不该一概弃之不用。根据条件和实际需要,个性化地开展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仍然值得提倡。如果不分差异,要求每生必访、访必入户,实在无此必要。

  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因生制宜地选择沟通方式,不能片面取舍,更不能给某种沟通方式来个全盘否定。笔者认为,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多条渠道、多种方式并举,因情而行,适时而为。那种把教师家访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摊派的形式主义,肯定不合时宜。

  (作者为教育工作者)

  张全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曹梦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