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北一小学三年级才开数学课 专家:效果需时间检验

2018年12月02日 13:14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湖北一小学尝试三年级才开数学课引热议 专家称效果需要时间的检验

  央广网赤壁12月2日消息(记者凌姝)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湖北赤壁正扬小学三年级才开设数学课的词条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其实自2015年开始,这所小学就决定从当年招收的新生中选取一部分学生参与到这项实验中来,并允许学生自愿报名。

  三年级才上数学课,乍一听确实难以想象。而对一些家长们来说晚开始一天学数学都意味着孩子有可能就输在了起跑线,更不要提要到了三年级才去上校内正规的数学课。而正扬小学校长表示,数学是一个抽象思维的功课,6岁的小孩是形象思维发展的最佳期,应该把数学往后移,那么目前这所小学的教育反馈效果究竟如何呢?这种教育模式到底有没有可能进行普及或是推广呢?对于孩子来说晚学数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自2015年秋季开始,湖北省赤壁市正扬小学进行了一场特殊实验,他们对小学课程进行优化,一、二年级不开数学课,学生从三年级起上数学课,用4年时间学完6年制小学数学内容。为什么会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这场实验的倡导者,正扬小学75岁的校长吴震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形成和发展时期,不适合学抽象的数学。他说,孩子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学习数学,很难。在学校,老师读题、讲题,耽误了教学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学数学,多的课时怎么办?加强语文教学,增加书画课、阅读课。

  据了解,该校从2015年秋季起共招收14个班,经自愿报名,学生按实验班和普通班分开教学,其中7个班是实验班。实验进行了3年多。首批实验班的孩子在前不久的三年级期末统考时,数学平均分比普通班高11.5分;语文平均分高15.3分。

  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家长反映不一,有的家长认为这是给孩子们减轻了负担,也有家长坦言自己担心孩子掉队,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专门送孩子到校外补习了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尝试值得探索:“孩子们学数学的最佳期,第一个是在4岁,这个时期形成数概念;第二个关键期是三年级,也就是10岁。课程可以从三年级开,但是一二年级可以搞些数学游戏、数学活动。”

  也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这样的创新持保留态度。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认为,仅仅根据校方目前公布的一次期末统考成绩,无法得出新的教学模式更加优异的结论。“这种检验体系,除了从数学学科检验外,还要从孩子的心智,比如学习心理、数学心理方面去检测,仅仅是一个平均分,这是不够的。这是一年实验班检出的结果,那两年、三年检出的数据呢?我觉得进行课改,大胆的创新,这个要支持,但是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实验探索,要让这个数据立得住、站得牢。”叶显发说。

  不少网友在网站留言赞许这种新的课程设置方式,认为具备推广的可能性。记者查阅教育部此前发布的《小学管理规程》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发现,数学本应是小学的必修与期末考试科目。叶显发也向记者表示,关于数学的教学改革还有很多别的思路,对这种新模式的推广还需谨慎对待。因为每个学校的校情、学校的整体设计不一样,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准备不一样、训练也不一样。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五章第二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部分家长和专家所鼓励的也正是正扬小学本着优化教学的初衷勇于突破窠臼的这份精神。

  新的教学模式能否扩大推广,目前还不能下定论,但调整课程也好,改变教材也罢,学校,家长、孩子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始终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变成教育的试验品或是牺牲品,学校在努力寻求推陈出新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教学的质量,数学课可以晚开,但也一定要有其他方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丰富课程的同时,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更不能落下。就像叶显发教授所说的那样,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我们还是应当持保留态度,而涉及孩子前途的创新更应当经过反复推敲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编辑:刘湃】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