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奇葩论文,为何能通过?

2018年12月06日 12:45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最近几天,几篇“奇葩论文”在网络流传,其中《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等引发网友热议。

  学术论文的生产,有一整套完善的机制,这样的“奇葩论文”,又是如何通过论文生产和筛选机制,堂而皇之地登上学术刊物的?为此,北京晨报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阳,请他讲述学术论文生产、审核的机制,并探讨“奇葩论文”背后的隐忧。

  人文社科,也有“民科”

  北京晨报:论文发表过程中,一般都有“同行评议”的程序,学术共同体本身也有监督学术的功能。一直以来,都有观点认为,我们的学术共同体力量不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自身的作用,这是否也是“奇葩论文”屡屡出现的原因之一呢?

  杨阳:这些年来,我们的学术共同体,发展还是比较好的。真正的问题是,那些写“奇葩论文”的,可能并不是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员,甚至很可能被排斥在外。学术共同体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过去我们常说自然科学中有“民科”,实际上,人文社会学科中,“民科”更多,因为有些人文社会学科的门槛,确实比较低。

  北京晨报:此前曾有报道,一位毫无任何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曾在5年中发表了800多篇论文,甚至到了后来,还有了“名气”,“不用交版面费了”,直到有人举报,这位“论文大神”才被揭穿。

  杨阳:如果是自然科学领域,一个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的人,可能抄都不知道怎么抄。但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某些专业,这样的操作就相对容易实现。如果“论文”本身很奇葩还好识别,如果是抄袭的论文,在忽略查重的情况下,确实有可能蒙混过关。

  学术论文,怎样生产

  北京晨报:“奇葩论文”其实并非新现象,许多年前就曾有人总结过那些公开发表过的“奇葩论文”,如“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量子纠缠与针灸”“论石头剪刀布的制胜攻略”等。学术论文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和审核机制,但这些“奇葩论文”却偏偏能绕过这一机制,出现在学术刊物上,可以请您谈谈正常情况下,一篇论文是如何诞生的吗?

  杨阳:现代学术领域中,知识已经被细分为很多门类。根据教育部的学科分类,首先是大的门类,下面是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等,再下面还会有一些相应的研究领域。绝大部分论文选题,都是在某个学科、某个领域中展开研究的,或许有学科交叉的现象,但同样也可以判断出它是哪些学科相互交叉而成的。选题之后,先要了解本领域中,前人曾经做过什么样的研究,这其实也是对选题本身的一个评估,经过这样的评估,我们就能知道,这篇论文,大体上要研究什么问题,是否有意义和价值。之后才是具体问题的研究、分析、调查、论证等过程。

  北京晨报:一篇论文写出来,是否能发表,也同样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学术刊物又是如何判断一篇论文是否有发表价值呢?

  杨阳:首先是编辑选稿,一篇合格的论文,判定这是哪个学科哪个领域的论文,是否合乎学术规范等,然后是外审,一般学术刊物都有自己的审稿队伍,基本上都会选择相关领域中资深的专家,编辑会把论文送给几位相应的外审去看,他们是相互独立的,各自判定是否有学术价值,是否有发表的意义,或者是否需要修改,怎样修改等。其三,编辑汇总各个外审专家意见,如需修改,发回作者加以修改,修改完后,还有编辑会,共同讨论是否签发。

  奇葩论文,不难判断

  北京晨报:被曝光的这些“奇葩论文”,其实并不需要非常专业的素养,一般人也能看出来很“奇葩”,但有些论文可能不太容易看出来,比如表述问题。如前两年曝出的一篇撤稿论文,曾用“造物主的设计”这样的说法。

  杨阳: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奇葩”,我觉得其实并不难。首先是看论文的主题是否可以归属于某个学科、分类之中。如“传统文化和蟋蟀的战斗力”这样的论文,该归到哪儿呢?其次,看它的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密,语言是否合理等,“传统文化”和“蟋蟀战斗力”之间又有何因果关系呢?其三,看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包括材料的应用,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证据链是否充分等。有些东西可能需要专业的素养,但有些,根据常识就能判断,这样的文章发表出来,确实太可笑了。

  北京晨报:有些“奇葩论文”的作者还曾公开接受过采访,且并不认为自己的论文“奇葩”。这可能也是这些“奇葩论文”能够发表的原因之一,即审稿者也和作者一样,并不认为这是“奇葩论文”。

  杨阳:这并不奇怪。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非常快,许多地方的大学、学院也都在办自己的学报,但相关的学术积累、人才储备并没有跟上学校本身的发展,所以导致编辑质量参差不齐。据我所知,那些在各个领域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还是很难的,也基本上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奇葩论文”经常出现的地方,还是地方院校的校刊,比如此次曝出的几篇论文,大多如此。

  传统糟粕,假装学术

  北京晨报:人文社科领域的“民科”看起来更加隐蔽,或者更有迷惑性,如“行长面部宽高比和银行绩效”之类的论文,固然很容易判断,但有些表面上确实似模似样,如此前有一位教授曾在抽检博士论文时,发现一篇奇葩论文,题目长达60字,该教授还曾列举出论文中各种“奇葩”之处,在网上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杨阳:如果多加关注,我们会发现,“奇葩论文”一直都有,尤其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和传统文化的中的糟粕有关,比如“行长面部宽高比”的这篇,无非就是相面,还有很多气功、阴阳五行之类的论文,也都有类似的情况。尤其是这些年传统文化很热,这样的“奇葩论文”也就再一次多了起来。

  北京晨报:传统文化其实也同样是严肃的学问,虽然过去相关的学科比较少,但这几年专业学科也在不断增加,问题在于,对于传统文化,还是应该有去粗取精的态度,应该有理性和科学的观念,这可能是未来传统文化发展更需要注意的。

  杨阳:传统文化是个很大的概念,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风水、算命之类的,显然就是糟粕。而且,因为现代学术本身有一套完整的机制,这套机制很难完全套用在传统文化上。再加上现在传统文化领域中,许多人其实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不会用学术研究的方法去研究传统文化,自然就会出现诸如“传统文化和蟋蟀战斗力”这样的“奇葩论文”。其实“斗蟋蟀”这种事情,当做民俗、传统去看待,本身也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当做一个学术问题,却没有学术素养,那就很麻烦。

  旅游是一座桥梁

  作为一名资深旅游从业者,我在2006年便进入旅游行业,进入后一直专注于南亚旅游,60多次前往尼泊尔,6次前往不丹,6次前往印度。对于旅游市场的变化和发展,感慨尤多。

  改革开放40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节假日的人们更喜欢走出房门,走向外面的世界,到各地去观光游览,放松心情。21世纪,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的三大产业之一,而中国发展势头最为迅猛,到2020年将变成世界第一位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旅游市场更加蓬勃发展,呈现出“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发展、入出境市场平稳发展”的态势。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据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数达50.0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5661亿元;入境游客13948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234亿美元;国内居民出境14273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万亿元。中国旅游消费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国内旅游设施及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人均GDP的逐年攀升,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旅游将朝“吃得好、住得好、出行舒适便捷”发展,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度。这也为我们这些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新课题:如何竭尽全力做好服务,来满足旅游者们越来越高、越来越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以我的见解,不能仅仅是像以往那样,只是目的地的多样化,更要专注于用户体验,在诸多方面给予用户满足感。让自己的产品符合用户“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等更多方面的需求。

  随着对旅游业定位的变化,赋予旅游业承担的功能也日渐丰富,40年来的发展,旅游业承担着更多的功能:从经济功能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社会功能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和摆脱贫困的主要渠道;而且,旅游业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红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极为重要的政治效益;并且,旅游更扮演着“交流大使”的角色,外交从边缘走向中心,旅游外交成为民间外交的重要载体,为国家间正式的外交夯实了交流的根基,对于这一变化,我深有体会:2015年,我就曾带领10余位中国油画名家前往尼泊尔写生,而这种文化交往的旅游团越来越多!通过旅游外交,促成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大批普通民众在自然、社会、知识、文化、人际关系等层面上实现了真实的交流,对消除分歧和偏见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发出自身声音、讲好自己故事、加强与世界联系的重要平台。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梁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