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世界泥石流博物馆”里的喜与愁——来自云南东川的扶贫报道

2018年12月06日 13: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世界泥石流博物馆”里的喜与愁——来自云南东川的扶贫报道
    图为披上一层绿衣的东川境内山群 刘冉阳 摄

  中新网昆明12月6日电 题:“世界泥石流博物馆”里的喜与愁——来自云南东川的扶贫报道

  作者 陈静

  尽管时令已经入冬,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带的昆明市东川区依旧温暖宜人。这片有着“世界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的土地,曾因数千年的铜矿开采、毁灭性的伐薪炼铜满目疮痍。记者近日探访东川,连绵的山群已悄然披上一层薄薄的绿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记不起上次泥石流发生在什么时候。

  东川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其境内为深大断裂带,地质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东川是全国著名的“铜都”,铜矿开采历史逾2000年。因特殊的地质构造和长期过度的开发,东川成为生态极度脆弱的贫困地区。

  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和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山河破碎”的东川正试图通过重塑绿水青山,寻找脱贫转型发展的新方式。

  “现在东川的空调都不好卖了。”东川区林业局退耕还林科科长张顺平笑言,过去因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差,东川气候十分闷热,气温最高可达40摄氏度。“现在东川的降雨量比过去充沛许多,只要一下雨,气候就十分凉爽,多年的退耕还林工作,带来了最直观的气候变化。”

图为已经被树木覆盖的三斗种村 刘冉阳 摄
图为已经被树木覆盖的三斗种村 刘冉阳 摄
图为仍能看出泥石流痕迹的三斗种村 刘冉阳 摄
图为仍能看出泥石流痕迹的三斗种村 刘冉阳 摄

  当大部分东川人因为气候环境的点滴改变而感到欣喜时,来自东川区铜都街道梨坪村的张存英,却不得不面对“失去土地”带来的忧愁。

  在东川区铜都街道梨坪三斗种村的山地间,张存英指着长满树木的小山坡告诉记者,“原本我们三斗种村的几户人家生活在这儿,但这里是滑坡点,耕地面积因为滑坡逐渐减少,住房也一年比一年危险。”

  1992年前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三斗种的8户人家全部搬迁到约4公里外的梨坪村。张存英说道,“搬迁地很安全,不用再担心泥石流的危害,但我们的土地还在三斗种,路不好走距离远,只能通过外出务工、承包土地增加收入。”

  因为距离远,交通条件差,部分没有耕种的土地变成荒山。为了保持水土,当地政府在荒山上种植了生态林,成为了如今郁郁葱葱的小山坡。

  东川区铜都街道林业分中心主任张顺奎介绍,一旦荒山成林,村民就不能砍伐树木进行耕作,但可以发展林下经济,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前提下种植经济作物。

  由于自家耕地面积小、距离远,张存英一家在儿子结婚后便离开故土,到儿媳妇所在的昆明市团结乡承包土地耕种。虽然只是年节才回到东川,面对已经成为林地的自家耕地,张存英总感觉不踏实,“农民离开土地就没了依靠,现在可以到外地承包土地,老了以后怎么办?”

  2000年,东川区被列为云南省9个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区之一,2000年—2006年全区共实施退耕地还林(草)6.6万亩,涉及22425户退耕农户。2012年以来,东川每年投入造林资金1000万元,全区共实施荒山造林24万余亩,建设核桃基地24.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0.77%上升到2015年的31.09%。而早在1985年,东川森林覆盖率仅为13.3%,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70%。

  据东川区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今,东川共实现退耕还林30万余亩,不少人面临和张存英一样的焦虑。

  原梨坪村三斗种村民李强说,“家里的2亩多耕地变成了林地,政府提出每亩补偿400元,连续补偿5年,但5年后呢?一家人的生活又失去了保障。”因此,三斗种的8户人家并未接受这项政策补助。

  张顺平解释称,国家于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给退耕还林农户的生活补助资金也相应提高,由原来的125元/亩提升至1500元/亩(其中300元为种苗造林费),在此基础上,昆明市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提高了补助标准。

  但李强提出,“希望政府能够重新分配一些耕地给我们,或者出台相应补助政策,让生活有最基本的保障。”对于李强和张存英来说,自家的耕地已经变成了公益林地,加上距离远、交通不便、坡度大、树木密度较高等问题难以找到企业统一承包,纵然可以外出务工,但故土难离,他们最希望的还是守住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

  对于村民提出的要求,张顺平理解却又无奈。他说,东川是深度贫困县,地方政府财政比较困难,在采取各种方法改善民众生活的同时,也在积极向市、省、国家争取政策。

  “退耕还林带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而退耕农户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政策补助。”张顺平说,为了提高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东川从2012年开始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同时种植花椒、油橄榄等经济林,目前已经有了经济效应。

  此外,对于前期退耕还林种植了生态林而非经济林的农户,东川采取鼓励外出务工,提供公益性岗位,引导企业、农业大户流转土地发展林下经济等措施,保障农民经济收入。

  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张顺奎也说道,事实上,在东川的采矿区、地质塌陷区、泥石流隐患区,土壤贫瘠、不便于耕种,一方水土已经养育不了一方人。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下耕种的大多为中老年人,仅仅依靠土地耕种无法过上富裕的生活,必须通过其它渠道多措并举,增加百姓收入。

  东川的扶贫故事,正以自己的方式慢慢刻在这片红土地之上…(完)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