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贴窗花 舞火龙 传承千年的新春民俗

2019年02月01日 13:41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年货·

  手艺人

  指尖上的春节 一双巧手剪出吉祥如意

  “二十八,贴窗花。”一把剪刀、一沓红纸、一双巧手,便能变化出无数精巧的图案,表达出吉祥安乐的寓意。“岁岁春节烧火龙,烟花遍地乐融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历新年,似乎已经不远……这些耀人眼目的四川新春民俗背后,离不开巧夺天工的手艺人。春节将至,封面新闻记者特别寻访,带你走近制造“年味”的人。

  走进位于成都西北的一栋不起眼的居民楼,其中一处住宅里,堆积如山的书籍充斥着房间的大小角落,比这些书籍更吸引眼球的,是墙上、桌上随意悬挂、放置着的一幅幅剪纸作品。此时,龙玲就静静地坐在一张大桌前,将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她手中的剪纸,神色专注而认真。

  一把剪刀、一沓红纸、一双巧手,便能变化出无数精巧的图案,表达出吉祥安乐的寓意。随手一剪就是艺术,刻刀一挥就是民俗,说的就是剪纸大师、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龙玲。与剪纸为伴的三十多年时光中,剪纸早已成了龙玲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壹

  有年味儿 家门口的福字要正着贴

  “二十八,贴窗花。”在不少人的童年记忆中,过年窗户上张贴红彤彤的窗花,可能就是春节里最亮丽的那一抹颜色。喜气的“福”字、充满着希望的“春”字、寓意着生活富足的“年年有余”,还有各种形态逼真、模样憨实的生肖动物,都是春节时人们喜爱的窗花图案。

  “窗花,其实是剪纸中的一个分支。剪纸的花样有很多,贴在窗上的是窗花,屋顶上的是屋顶花,礼盒上的是礼花,鞋子上的是鞋样花。”龙玲说,谈起剪纸,大家可能想到的都是窗花,因为过年时家家户户贴窗花的多。但是剪纸的种类繁多,窗花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实,剪纸不光是用剪刀剪,还包括了剪、刻、撕、漏等工艺。”

  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有贴窗花的传统,但是在当下,已鲜少在南方的窗户上看到那抹红色了。龙玲解释道,相比于南方,的确还是北方贴窗花的比较多。“北方冬天风沙大,旧时人们要用白纸糊窗挡风,但是白茫茫一片不好看呀,就用红纸剪窗花贴在上面,意味着喜庆、吉祥。再加上冬天寒冷,妇女们在炕上休息时会做一些手工活,剪剪窗花。”

  挂门神、贴对联、剪窗花,在龙玲看来,剪纸是新年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年味儿”的重要组成。“剪纸有自己的特色,因为红红的纸特别耀眼醒目。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热烈,让过年的氛围更浓厚,又喜气吉利。”

  过年时到底应该贴什么样的剪纸,又应该怎么贴呢?龙玲说道,“福”字、“春”字、“年年有余”,还有当年的生肖图案,都是每年春节不变的主题。“很多人以为,‘福’字都要倒着贴,但是在家门口的福字是要正着贴的,代表‘福’要正正地来;而米缸、储物柜上的要倒着贴,表示把好运、财富‘倒’进来。”特别是家门口的“福”字,可千万别倒着,这样会把福气“倒”在其他的地方。

  贰

  与时俱进 今年剪了好多小猪佩奇

  春节,对于国人来说,是阖家团圆的欢乐日子,也是上班族们难得休闲的假期。但对龙玲来说,却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分。龙玲的新年,会比普通人提前几个月到来。

  早在每年的十月份,龙玲就已为了春节而忙碌起来。参加民俗活动、设计春节剪纸的花样、承接大小的新年订单,工作行程排得满满。“前几年,大家都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但是随着最近传统文化的弘扬,我倒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浓了。我们经常被邀请到一些活动的现场,给市民演示剪纸工艺,并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临近春节的时候,活动特别的多。”

  剪纸虽是一项古老而传统的民俗,但是也少不了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而新鲜流行的事物,也影响了剪纸的花样。龙玲一边说着,一边掏出手机翻了翻活动时照的相片。“刚参加了一场活动,现场给小朋友剪了好多‘小猪佩奇’,他们兴奋得哇哇叫。”

  龙玲介绍,现在剪纸更多的是在春节时当作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包括外国朋友,“现在,我们的春节文化早已走出了国门,而剪纸作为春节里的特色民俗,也渐渐被更多人知晓其中的魅力。”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火焰中的仪式 一场惊艳的“火龙灯舞”

  成都以南,有一座千年小镇。

  这是一座古老而静谧的古镇,它东临府河,北靠牧马山,锦江一水绕镇而东,每日的清晨都如同一幅山水画般烟雨朦胧。这里虽幽静古朴,但也不乏热闹欢喜的场景,无数游客慕名前来,镇中常常游人如织,车水马龙。而一年中最“重头戏”的活动,还得数春节时的“烧火龙”。

  “岁岁春节烧火龙,烟花遍地乐融融。”在1700多年的历史沉淀中,“烧火龙”已经成为了黄龙溪古镇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民俗,其实它有着一个更为正式的名字,那就是——火龙灯舞。当夜幕降临时,色彩亮丽的长龙被上身赤裸的舞龙者在手中舞动出不同的造型,烟花焰火在黑夜中划出夺目的光亮,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历新年,似乎已经不远。

  壹

  龙腾人欢 集龙灯舞火焰于一体

  火龙灯舞,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的舞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才成了现在的模样。黄龙溪是著名的“火龙之乡”,早在2008年,黄龙溪的火龙灯舞,就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到农历新年之际,黄龙溪的“烧火龙”总能吸引四方来客,而这个时候,也是陈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陈彬是黄龙溪当地火龙灯舞队的队长,见证了“烧火龙”在黄龙溪古镇二十多年的岁月变迁,也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项古老的文化。

  “以前呢,‘烧火龙’主要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在除夕还有春节的晚上进行,意在辞旧迎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到了现在,火龙灯舞更多作为一种观赏性的民俗活动,表演的时间也不只局限于除夕、春节之夜。但是对黄龙溪的居民而言,春节期间去看“烧火龙”,仍是少不了的新年活动。

  上身赤裸,腰间只穿一条短裤,头戴一顶草帽,这就是舞龙者全部的装备了。一支标准的舞龙队伍,由十人组成,一人舞动龙珠,其余九人舞动龙身。龙珠位于龙头前,带领整条龙身变幻出不同的姿态造型。“烧火龙”的最高潮,得数当烟花点燃的那一刻,舞龙者在喷发的烟花中丝毫不慌张,反而越舞越兴致高涨。霎时龙、灯、舞、火焰于一体,映出龙腾人欢的喜庆景象。

  “以前,我们在街上与观众互动时,不光放烟花,还放火炮和鱼雷。从上面往下看,能够看到龙在舞动,但中间是火,地面也是火,从天上到地下都是火,又伴着炮声不断,有时候表演一场就要烧掉一千多支烟花。”陈彬描述当时轰动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两边的街道从街面到铺面,还有二楼阳台,都只看到龙和人流。为了来看‘烧火龙’,不少居民把衣服挤坏了、鞋跑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黄龙溪火龙灯舞所用火药,也是大有文章。其是由秘密配方制成,特点是热量低,火焰艳丽,耀人眼目,喷射有力,却不伤及舞龙艺人的身体。“对于舞龙者来说,危险性是有一些的,但是现在无论是烟花制作工艺,还是表演环境都比较规范了。”

  贰

  制造年味 每年除夕夜从未归家

  陈彬与火龙灯舞结缘,是在21年前,当时他刚高中毕业,凭着过硬的身体素质,懵懵懂懂地入选了当地的舞龙队伍。最开始的三个月时间,陈彬甚至都没有看到龙长什么样,只是做着枯燥的体能训练,一身的皮肤晒到黑得发亮。“小时候,跟着父亲看了很多次‘烧火龙’,可以说耳濡目染吧。初学时,我就舞龙珠,一直到了现在。”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陈彬的每一个春节,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而这个忙碌的阶段得持续半月到一月不等。“基本上从腊月二十多号开始,我们就是最忙的时候了,一直得忙到元宵节。我们还要准备好道具和服装,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自己亲手做的。队员还要做恢复性训练,有时会训练到半夜十二点多。”陈彬说,相比于在家和亲人团聚,他的春节可能在室外待的时间更长。“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我们队员基本都没回家,可能在休息室洗漱一下,就去下一个地方表演了。”

  如今,过年对于人们的意义,早已不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和一身漂亮的新衣。到底什么是“年味儿”呢?也许对于陈彬和他的队友,对于生活在黄龙溪镇的人们而言,那绚丽的烟花,和舞动的长龙,就是“年味儿”最好的体现。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编辑:郭泽华】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