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建立长效机制是“三农”工作的重点

2019年02月24日 06:2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王晓毅专栏
  建立长效机制是“三农”工作的重点

  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日前发布,多次强调在“三农”工作中要建立长效和稳定机制。如要求2020年实现现有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巩固和扩大扶贫攻坚成果;夯实农业基础,稳定粮食产量;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建立第一书记派驻工作的长效机制等。文件涉及的八个方面内容,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

  之所以强调建立长效机制,首先是因为我们在“三农”问题上已经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经验,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从本世纪初,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形成了许多新的经验,这些政策和措施正在逐渐发挥作用和产生成果,因此在乡村振兴中,不仅仅要关注新问题和新的对策,更要关心已有的经验和政策如何得到延续和产生持续的效果。

  比如精准扶贫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到目前为止,贫困人口仅剩下1660万,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陆续摘帽,这些扶贫的成绩能否得到巩固,已脱贫的贫困户能否不返贫,是否能够防止非贫困人口,特别是低收入人口不会陷入贫困,已经成为扶贫工作的关键。再比如,全国现在有280万的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这支力量对于完善乡村治理,推动乡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使这一机制制度化,持续发挥作用,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之所以强调建立长效机制,其次是因为短期化和重建轻管等现象是我们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些短期化现象的产生是机制问题,比如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项目、有资金,但建成以后的长期维护和管理不仅缺少资金,而且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导致一些项目建成后因为缺少管理很快失去作用。也有一些短期行为是因为工作中走过场,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搞运动,比如少数地方对黑恶势力的打击,来了“运动”便打掉一批,“运动”过后又疏于管理,造成一些地方黑恶势力不能根除,打击黑恶势力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一些政策和措施有赖于长期坚持才有效果,仅靠短期工作很难产生实效。比如乡村中社会风气的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要在农村中摒弃旧的风俗、形成新的风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防止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是目前“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需要有踏实的工作态度、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具备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农”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有踏实认真的工作精神,如果没有踏实认真的工作精神,就会在工作中产生许多隐患。比如易地搬迁扶贫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但少数地区为了完成任务,在没有解决好移民产业发展的情况下,匆忙上马异地搬迁项目。也许短期内可以看到移民搬迁轰轰烈烈,但缺少长效产业发展和就业机制的项目注定要失败。再比如,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看起来可能会比较简单,但是企业用工问题、污染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合理解决,往往会造成隐患。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需要配套政策和措施。要避免运动式“三农”工作,就需要有许多配套措施。比如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不是简单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或者银行放出更多贷款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农村金融的融资机制、信用机制、保险机制等许多配套措施建设。乡村振兴也不能离开人才队伍建设,要让真正知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人长期在乡村工作,需要在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薪酬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目前人才不断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局面,不仅使农村成为吸引人的地方,也要使“三农”工作成为吸引人的工作。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需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多情况下,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比完成短期任务更加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比如产业发展要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在项目实施初期比较容易完成,但是随着产业发展,不仅会出现新问题,不仅市场竞争加剧,而且产品的质量管理、农民的生产组织都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根据发展和改革的新情况,采取新的政策措施。

  在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以后,农村发展的大方向已经明确,今后更多的工作呼吁是要落实具体措施,建立健全各项长效工作机制。漫画/陈彬

【编辑:张楷欣】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