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段亿万人听说过,但不真正了解的历史

2019年04月09日 15:16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参与互动 

  “三线建设”绝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那是一段无数人的拼搏岁月,是默默奉献的家国情怀,是我们现在所有安稳、和平和幸福的基础。在广阔的大三线,几百万建设者开创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工业大迁移和工业大开发。他们创造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永远为后世所敬仰和学习。

  蜀地南端,金沙江畔,攀西大裂谷里生长出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这就是四川攀枝花市。

  在攀枝花市花城新区,有一座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从空中看状如一朵盛开的攀枝花的博物馆,这就是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鸟瞰效果图 图片来源:攀枝花市文新广局

  作为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的三线主题博物馆,它不仅记载了攀枝花从不毛之地到现代城市的转变,也全面展示了全国13个省区三线建设的历史面貌,迄今已有100多万人次进馆参观。

  “三线建设”,一个对现代年轻人有些陌生的词汇,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段从国家前途命运考量的建设历史,改变了若干人的命运轨迹,亦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工业格局和工业化进程。

  好人好马上三线

  已经76岁的攀钢退休职工成世伦时常写一些文字,回忆三线建设中的火热岁月。对他来说,那些岁月虽渐行渐远,但那是青春的见证,是历史的印记,不可磨灭。他当年随铁道兵第五师1966年底进驻攀枝花,修筑渡口铁路支线,便与这座城市不可分割。他说,换到现在,只要国家有号召,他仍然会义无反顾参与其中。当年,数百万建设者如成世伦一样,毅然决然地来到西部的大山沟里,把青春奉献给了三线建设。

  时至今日,有关三线建设该不该上马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站在历史的维度观察,三线建设,可谓是共和国的决策者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存亡的高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战略抉择。

  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周边地区,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空前。这促使共和国的决策层不得不思考,因而提出准备打仗,立足于“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思想,积极、主动、全面地进行战备。

  1964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三线建设问题。决定:三线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新建的项目都要摆在第三线,“现在就要搞勘察设计,不要耽误时间”。会后,以备战为核心的三线建设就匆匆上马。

  三线,其实是按照中国地理及区域特征,从战备的角度划分的。一线是沿海地区,二线是中部地区,三线是后方地区。具体而言,三线包括云、贵、川、渝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鄂西的西南三线,陕、甘、宁、青四省全部或大部分及豫西、晋西等地区的西北三线,总共涉及13个省区,即通常所说的大三线。

  三线建设,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西南、西北13个省区建设起来的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版图。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国家一声号令,便凝聚起全国人民的人心。数百万建设者和上千万民工拓荒三线,展开了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风云壮举。

  毛主席:“攀枝花建不好,我睡不着觉”

  在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进馆处的正面墙上,用浮雕的形式浇铸出了攀枝花自建设以来的所有劳模的手印。这些或粗或细的手印,每个背后都有一段艰苦创业的历史,一段为建设攀枝花不计个人得失的情怀。

  攀枝花,作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在国防三线建设中有重要作用,是三线建设的典型代表。毛主席说,“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而是战略问题”,“攀枝花建不好,我睡不着觉”。

  建设攀枝花,是因为当时探明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远景储量有96.6亿吨,可供工业开采的储量达40亿吨,是重要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战略资源。然而,这里高山谷深,交通不畅,自然条件艰苦。

  攀枝花的老建设者都记得这样的场景。1965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超过10万人的建设大军汇集到不毛之地攀枝花。当年的攀枝花仅仅是金沙江边的一个小村落,建设者们初期便是“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抬东西的木棒)压,晚上压杠杠(木棒搭成的床)”。直到后来才自力更生,陆续搭建起条件极差的席棚和干打垒。因为人多,睡在席棚里的建设者甚至翻个身,就把脚伸进了别人的铺盖里。

  实际上,绝大多数三线建设项目都同攀枝花一样,条件艰苦,工作艰辛,生活艰难。三线建设的初衷是建立国家新的战略后方基地。因此,“靠山、分散、隐蔽”成为项目布点的基本原则,大多数项目分布在西部的山沟里,甚至把大山挖空埋藏在山肚子里。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天堑,成为三线建设的战场。

  据在东方锅炉厂退休的三线建设者聂作平回忆,“我们的厂区分布在自贡城郊的几条山沟里,通过弯弯曲曲的铁路相连。如果要到最远的厂区去,步行要一个小时。”

  统计显示,仅云贵高原的贵州,三线建设初期,国家煤炭工业部就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上海等省市的25个矿务局抽调6.3万余人的建设队伍到六盘水矿区。当时,煤炭部所属工程处有95个,有27个成建制调至六盘水。铁道兵第5师、第7师的大部分兵力汇集云贵高原的贵昆铁路建设。他们一干就是几年、几十年,三线建设者中流行一句顺口溜,“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先子孙”。不少建设者还把生命献给了三线,解放军基建工程兵41支队在盘县矿区的建设中就牺牲了131名战士,铁道兵某部在六枝岩脚寨铁路隧道施工中,一次事故就牺牲99名战士。

  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中最大一个交通项目,全长1096公里,穿越地质大断裂带。这条有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之称的铁路,整个施工队伍共计30万人,不断创造在丛山峻岭中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新的施工记录。

  在艰苦的条件下上千名建设者牺牲,成昆线每一公里就有一位建设者长眠在青山里,沿线有16处专门埋葬他们的公墓。

  在三线建设中,无数的科技工作者甚至隐姓埋名,为共和国筑造大国重器。

  1969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发基地搬迁到川北的深山沟里。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化名“王京”,以身许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院长邓稼先院士在弥留之际,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作,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空气动力学家、九院副院长郭永怀组织完外场试验,返京汇报试验成果,因飞机着陆失事而遇难。当找到他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他和他的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保护在烧焦的遗体胸前。

  三线丰碑 精神永存

  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在《三线建设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一文中说,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在我国建设史上是空前的。”三线建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全面认识三线建设的作用,总结借鉴三线建设的教训得失,无疑对今天大有裨益。

  三线建设,推进了西部工业化,加强了战备等各方力量。把三线建设结束后的1981年和1964年相比较会发现,三线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92倍,过去的荒凉不毛之地,建起了上千个项目。航空航天、电子工业、机械制造、煤炭、钢铁 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 众多的工业门类在西部扎根,大量的西部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极大地调节了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发展差异。

  三线建设,让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西部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起,如攀枝花过去是荒山野岭,发展成为了重要的钢铁钒钛基地。再如四川的德阳、自贡、广元,贵州的凯里、安顺、六盘水,甘肃天水,河南平顶山,湖北襄樊,宜昌,青海的格尔木等等。三线建设,新建、扩建了59个工业城市,初步缩小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东西部经济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社会进步。

  在三线建设期间,一大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相继上马并建成投用,改变了西部的交通面貌。成昆铁路,青藏线西宁至格尔木段、贵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将广袤西部与东部紧密相连,对巩固西部边陲,加强国防建设,意义重大。

  今天来看,三线建设留给我们的最重要遗产实际上是三线精神。人们把这一精神总结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三线建设精神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三线建设的光辉业绩永载共和国的史册,三线建设精神也必将被代代传承。

  本文刊登于《文摘报》2019年4月6日 8版

【编辑:梁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