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叫好”的养老机构生存难 规模化之路考验运营能力

2019年04月29日 17:1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叫好”的养老机构生存难

  从社区一“景”到暂停营业,位于德胜街道的双旗杆社区养老驿站于本月悄然关门了。随着政策支持下北京养老机构的全面铺开,如何盈利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就在上周,著名人口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更是在论坛上抛出“北京只有4%的养老机构盈利”的言论。

  “叫好”的养老机构走上盈利之路真的如此难?专家分析指出,老人收费不能太高和人力成本不能太低的两块“天花板”,让盈利变得困难。养老机构要想变得“叫好又叫座”,除了要遵循市场规律、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外,也期待政府的补贴措施在落地中更便利。

  曾是排队就餐的最红养老驿站

  “养老驿站关了,这下我们都不知道还有哪个地儿可以吃饭了。”仅隔几天,社区居民李大爷就开始怀念起原来的老年餐桌。

  已经退休的李大爷,是去年偶然间听邻居介绍找到了德胜街道的双旗杆社区养老驿站,又叫康颐嘉园养老驿站。“那阵子老伴儿摔坏了腿,家里没人给做饭了,打外卖又觉得油重盐重吃不惯。”李大爷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带着饭盒走进了养老驿站,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酱鸭腿、丝瓜炒肉、芹菜炒香干、烧茄子……三荤两素一共5个菜,装满了3个饭盒,总共才32元。最关键的是,每一道菜都低油、少盐、无辛辣、软烂易嚼,最是符合老年人的口味。

  从此以后,李大爷和老伴儿就成了老年餐桌的常客。而靠着低价格和好味道,双旗杆社区养老驿站的老年餐桌也迅速在周边社区蹿红。

  “老年餐桌采取的是发号就餐制,最初一天只发50个号,后来增加到了70个号,去晚了可就没了。”李大爷告诉记者,老年餐桌最火的时候,早上8点多就有人去排队拿号,“我上午9点钟去就只能领到30往后的号码,11点去肯定就没号了。”李大爷说,为了省去排队的麻烦,不少老人还办了养老驿站的会员卡,因为会员可以不排队优先就餐。

  “其实咱老年人吃饭最看重什么?就是价格和口味。”李大爷至今都清楚地记得老年餐桌的价格表:两素10元、一荤一素13元、一荤两素16元、两荤两素22元。

  营业一年后悄然关门

  记者从周边社区老人的口中了解到,于2018年5月开门迎客的双旗杆养老驿站,的确一度成为社区一“景”。

  上下两层的养老驿站,几乎就是一个老年人社交活动中心和微型健康管理室。曾是会员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在养老驿站里,除了老年餐桌外,还有各种健康讲座、手工活动、瑜伽课程和按摩针灸等保健服务,全都是专门为老年人而设。此外,养老驿站里还有免费的图书阅读区和儿童游乐场,有带娃任务的时候,大家伙儿还可以把孙子孙女带到这里,让孩子在游乐场荡秋千、滑滑梯。“我记得,在地下一层的大会议室里,曾经还开过一场免费的音乐会呢。”

  不过,众口称赞的日子持续一段时间后,也有老人开始感觉到服务质量的下滑。“就说这菜量吧,同样是两荤一素,最开始我都有点儿吃不完,后来变成有点不够吃,再到后期,吃完就只有半成饱了。”李大爷说起,2018年下半年起,老年餐桌的菜量越变越少,去吃的老人也随之减少,“后来就不用排队取号了,一天也就十几到二十几个老人去吃饭。”

  紧接着,2019年春节前后,由于更换供应商,老年餐桌曾暂停过一段时间,3月份才重新营业,但没供应几天,老人们就收到了停业通知。

  李大爷出示的通知里是这么写的:康颐嘉园养老驿站因经营不善,租约到期,经与政府协商同意,即日(4月7日)起餐饮暂停提供。

  “据说是因为亏损严重。”一位会员说起,私底下传言养老驿站亏损了几十万元,但究竟亏了多少钱,并没有人知晓。“但还是挺负责任的,会员卡里的钱都给大家退了。”

  上周四中午,记者来到双旗杆社区养老驿站,现场已是“铁将军”把守,只有大门上贴着的2019猪年剪纸,无言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门上贴着的通知则写着“场地退租,自2019年4月15日起停止使用。”记者尝试联系了养老驿站的经营者,但对方并没有同意接受记者的采访。

  养老机构盈利不容易

  “这家养老驿站关门了,还可以去哪里寻找价廉物美的老年餐桌呢?”采访中,不少老人都道出了这样的感慨。老人们的怀念,恰巧说明了养老驿站是有需求的。

  有需求的事物为何打不开市场?这引发了记者的疑问。而双旗杆社区养老驿站的关门,似乎只是揭开了“养老驿站如何盈利”问题的冰山一角。采访中,记者也随机走访了东三环的一家社区养老驿站,即便是上午10点的时间,驿站里的老人也很少,从外面往里看,昏暗的室内让人感觉不到人气。“这里的老年餐并没有太多人来吃。”周边社区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倒是有一段时间,驿站经常在下午时分拿出蔬菜对外销售,五元、十元一大把,颇受老人们喜欢,“不过后来就不卖了,我也就没进去过。”

  据媒体报道,就在上一周,著名人口学家、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在第11届清华老龄产业高端论坛的演讲上,抛出了“北京只有4%的养老机构盈利”的言论。

  乔晓春从调研中发现,2016年北京市有养老许可证的养老机构460家,居住了41000多名老年人,与北京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人口规模进行比较,只有1.3%的北京市户籍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有98.7%的北京市户籍老人在家里,没有住养老机构,或者住不起养老机构。“硬币”的另一面,北京市近20%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到20%,有50%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到50%,真正一床难求、入住率100%的养老机构只有49家、只占10%。

  从盈利情况看,根据乔晓春的调查发现,养老机构1到3年收回投资的仅占4.5%,4到6年收回投资的占4.9%,10年以上收回投资的占62%。经营方面,在考虑了政府补贴的前提下,实现盈余的养老机构只占4%,基本持平的占32.8%,稍有亏损的占32.6%,严重亏损的占30.7%。

  不缺政策支持也不缺资金补贴的养老机构,走上盈利之路竟是如此困难?这个结论似乎和人们印象中“一床难求”的现象极不相符。“护理人员的收入底线不能太低,对老人的收费标准也不能太高,上下各有一个天花板,养老机构收费太高没人来,收费太低支撑不起投入成本,最后结果可能是导致大量的亏损甚至倒闭。”这是乔晓春在论坛上给出的分析。

  规模化之路考验运营能力

  记者也拿着这个问题采访了北京市人大代表施颖秀,作为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的院长,施颖秀长期关注着北京的养老产业。“盈利难,这确实是养老驿站和养老机构在目前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施颖秀告诉记者,根据她的了解,养老驿站普遍运营难,而养老机构有一半是亏损的。这一方面,是和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密切相关,偏远的养老机构不愿意去,城区内的养老机构又不能价格太高,这也导致了人们常说的“冷热不均”现象。另一方面,从运营角度,在人力成本逐年提高的前提下,如何能把握好市场规律,从初期的以利润换人气到后期的留住人气、逐步盈利,这也是对运营能力的大考验。

  “就说养老驿站的老年餐桌吧,这个最受老年人喜欢,但价格又不能定得太高,那么要想实现盈利,必须以量取胜,也因此,仅老年餐桌一项服务无法支撑驿站的整体运行。”在施颖秀看来,养老驿站更优的发展路径是走连锁经营的规模化道路,一家养老照料中心下设几个养老驿站,辐射周边社区,用规模来降低平均运营成本,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养老驿站还需要被赋予一些经营资质,如老年超市、理发、修脚等,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老年人。

  至于政策层面,施颖秀表示,北京对养老驿站的政策支持力度已经是全国领先,政策并不缺乏,但期待在落地中能更便利执行。“举例来说,今年北京将养老驿站的补贴方式从流量补贴换成运营补贴,老年人持养老助残卡刷卡消费后,驿站才能拿到补贴。可我们在实际中发现,不少老人的消费习惯让他们不愿去银行开通养老助残卡的支付功能,这就让补贴拿不到手。”施颖秀也提出,未来的发展中对养老机构的补贴方式是否可以尝试更多元的方式,比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补贴落到人员身上,或者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提供免费的养老设施,多做社区嵌入式的养老机构,解决掉最急切的问题。

  本报记者赵莹莹

【编辑:邢天然】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