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067”基地:陕西凤县红光沟里种下“航天梦”

2019年05月20日 11: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红光沟里种下“航天梦”

  我国姿态控制发动机创始人傅永贵在“三线”建设期间用于实验的“厕所”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宣传部供图

  4月的红光沟正处于万物萌发的季节,远远望去,一团团或粉或白的花树点缀着满目的翠色,颇有几分野趣。若仅看 “颜值”,这里似乎和其他山沟无太大区别,甚至略显逊色。

  可这是个不容小觑的山沟,它位于陕西省凤县,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的前身——“067”基地所在地。这里曾为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强大动力,被称为航天“原动力”的起源地。4月12日至13日,在第四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前,这个寂静的小山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西北工业大学与航天科技集团6院共同组织的百余位师生和青年团员,到此“追梦赤子心,溯源航天情”。

  红光沟里感悟“航天魂”

  出发那天,春雨淅淅沥沥,大巴车盘山而行。历经近6个小时,西北工业大学的师生及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科研人员才抵达红光沟。雨后的红光沟明净清丽,可沟里残破的老厂房却已不复当年。青砖墙体上,50多年前嵌入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等标语还清晰可见,透过破碎的玻璃窗向屋里望去,黑黢黢的空间里似乎写满了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因为建设的地点主要位于被称为“三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因此这场建设被称为“三线建设”。而红光沟,正是“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

  若把时间再往前推50年,这个寂静的山沟,当年还是热火朝天的“067”基地。天南地北的科学家来到这里,动手搭建茅草屋作为宿舍,一砖一瓦地盖厂房。

  83岁的傅永贵,此次坚持来到这里,为这群95后、00后讲述自己亲历的峥嵘岁月。他和同事曾在这里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这台发动机“出身不凡”,在运载火箭等各类航天器上都有广泛应用,当时曾被幽默的三线建设者称为“厕所发动机”。

  1968年,32岁的傅永贵“进沟”,用一处厕所改建起自己的实验基地。其中一侧是观察室,另一侧是实验室。他在中间的隔断墙上打了一个孔用来观察,但由于观察孔的密封性不好,傅永贵和同事们经常被试验产生的废气熏得头晕脑胀。

  当地的村民回忆,当年也不知道这批人究竟在搞什么,只是半夜总能听到从“厕所”里发出“噗噗噗”的声音,这个声音持续了7年。7年间,傅永贵在这个约10平方米的“厕所”试验了200多台次的试验件,进行了数十万次的启动、关机测试,最终才将这台珍贵的姿态控制发动机研制成功。

  如今,这间“厕所”实验室旁杂草丛生,途经的小桥不见了踪影,当年傅永贵捡核桃的那棵树也早已枯萎。但附近,后来种下的杨树挺拔笔直,已经有碗口粗。

  让西北工业大学大二学生陈宜炜印象深刻的是,尽管去“厕所”实验室的路泥泞坎坷,但白发苍苍的傅永贵却很坚决地推开了每一个想要搀扶他的人。傅永贵总说“我有劲儿”,亲自来这里也是他的坚持,“自己老了,能多发份光和热就多发些,能多影响一个人是一个人”。

  “想必当年,支撑傅永贵老师在缺衣少食、设备简陋的情况下,毅然改造‘厕所’实验室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姿控发动机的,也是这样一股力量吧!”陈宜炜说。

  除了“厕所”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师生还重走了试车台、58车间、11所试验区等“三线”航天人曾经踏足的土地。面对如今早已废弃的工厂、破败的实验室,想象着被洪水侵扰、受累于物资困乏的科研生产生活……在这冲突中坚守初心的航天人就更加难能可贵。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宇说,突然体会到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的含义,“我们真的要珍惜老一辈人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今天”。

  河口镇上放飞“航天梦”

  “5,4,3,2,1——发射!”

  从距离红光沟约5公里的河口镇中心小学,一个个水火箭、固体小火箭嗖嗖地蹿上天。这些火箭的制作者——河口镇中心小学近百名学生顿时一片欢呼声。

  这是西北工业大学航天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为这里的小学生带来的航天科普课。“老一辈航天人给我们‘科普’,我们也要将这种航天精神传递到小朋友中去。”航天科普志愿者服务队现任队长陈宜炜说。

  这堂持续了近3个小时的课,志愿者们却花了一周的时间准备。他们不仅给小学生科普了很多航天知识,还现场教学制作水火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领取制作材料,两个普通的矿泉水瓶、胶带、纸板。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仅用半个小时,便拼装出了他们的“黑科技”。

  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水火箭“砰”地一声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时,五年级学生徐晨玉兴奋地跳了起来。

  她说,在那一刻,自己更坚定了当科学家的梦想。“以前觉得这样的梦想离我挺遥远的……但今天,当我发现用个塑料瓶就能造火箭,当科学家的梦就也没那么远了吧!”她告诉记者,以后想要“多看书,多长知识,为梦想而努力,做个追梦人”。

  像这样的航天科普志愿者服务,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已经坚持了16年。几乎每年暑假,都会有学生深入宁夏等地的偏远农村、学校进行航天科普活动。

  在近两年时间,陈宜炜已经参加了17次航天科普活动。在他看来,科普并不是一定要传授多少航天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更多的人心中种下航天的“种子”。

  去年,西北工业大学航天科普志愿者服务队招新时,突然有位新生特地找来报名。陈宜炜问他为什么想参加?他激动地说,自己来自宁夏,6年前在学校听了西北工业大学的航天科普课,才选择了这里的航天学院,因此他也想加入这支志愿队,为更多人科普。如今,这位学生已成功报名了今年暑假去宁夏农村的科普活动。

  “三线”路上追溯“航天情”

  红光沟,仅仅是西北工业大学师生重走“三线”路的第一站。

  接下来,西北工业大学还计划今年带领师生走访航天科工集团十院061的基地、航天七院的062基地、航天四院的063基地、航天科工九院的066基地以及湖南航天管理局068基地等“三线”航天基地,追溯老一辈航天人的脚步,体会航天事业的不易。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们把思政课堂开到地处‘三线’的航天基地,将航天专家请上思政讲台。这是西工大航天文化育人的掠影,更是工大创新思政教学的一个缩影。”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唐硕介绍,学校希望通过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学习航天文化,感悟航天精神,进而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并且,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党委副书记栾希亭也寄语新一代航天学子,“我们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我们即将肩负起航天强国建设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希望大家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抚今追昔,不忘航天报国的初心;砥砺奋进,牢记航天强国的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和航天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