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岭南水乡龙潭村古桥古祠古书院

2019年07月02日 13:0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岭南水乡龙潭村古桥古祠古书院
  拥有“海珠最美龙船景”、市级、省级文物近10处

  龙潭村四周环水,古榕葱翠,四座古桥把河水分隔的村庄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座美丽的岭南水乡。

  正厅前廊的小石狮,石狮口内有石珠,手可以深入狮口,石珠可以被拨动但无法取出,据说采用了镂空雕的技法。

龙潭村兴仁书院前,村民走过有百年历史的康济桥。

龙潭村的“乐善好施”牌坊

  纶生白公祠

  广州文化拾遗

  在刚过去的端午节,有着“海珠最美龙船景”的龙潭村迎来了络绎不绝的观光者。车水马龙的城市主干道边,看上去平淡无奇的龙潭村,不仅延续了岭南水乡的传统,更保留了诸多清代古桥、古祠、古牌坊等建筑。据统计,龙潭村拥有市级、省级文物近10处,这对于一个村而言实属罕见。龙潭村为何能保留如此多的珍贵古建筑,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有段古:远古时曾是海底 传说水中潜龙得名“龙潭”

  龙潭村位于江海大道与新滘中路相交的龙潭立交附近,临近海珠湿地。钻入江海大道边的小巷龙潭中约大街,从旧村头进村,便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一进村,一河两岸的风景迎面而来,两岸高大的古榕树掩映,河上便是龙潭四座百年古桥之一的迎龙桥。村中的水系从北向南呈倒 “人”字形,村子被河道隔成几块,中间围出一个半岛,即龙潭村的中约,另两岸则是可联通的东约和西约,往南则是南约。除了迎龙桥,沿着河往里走可以依次遇见利溥桥、汇源桥、康济桥,四座古桥把旧村头与西约、中约、东约、南约串联了起来。

  盛夏夜晚,沿河一带既是村中的纳凉胜地,也是古迹密布的区域。据海珠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记载,龙潭村拥有市级、省级文物近10处:上面提及的四座古桥,河涌沿岸的东湖祖祠、洪圣殿、兴仁书院以及龙潭小学内的旌表孝节牌坊在2008年12月一并被列入龙潭古村建筑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水道交界处的“乐善好施”牌坊和龙潭小学内的纶生白公祠则在2002年7月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离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只有2公里远的龙潭村,远古时是海底,随着海岸线南移,2000多年前龙潭村一带渐渐浮出水面,礁石变成山冈,渐渐形成今天东、中、西约的雏形。龙潭村退休老村长何礼谦表示,2017年,龙潭村挖出一块碑石,碑石记载今天龙潭村所在的位置在元代开村,龙潭村在清初叫三盛地,中早期改称龙庭村。

  村中白氏后人白锦华曾通过村民口述整理出《龙潭村的故事》,该书介绍,龙潭的得名有一段传说:龙潭村四面环水,相传这一带的水中曾潜伏一条草龙,因而取名龙庭村,后改名为龙潭村。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岭南水乡,扒龙船、娘玛诞等风俗延续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村中河道上七八十条龙船巡游,与古色古香的两岸、亭亭如盖的榕树组成了海珠最美“龙船景”,2011年,龙潭村扒龙船被列入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大善人”白纶生:

  荡闯十三行成富商 修桥修路报答家乡

  史料记载,白纶生,原名京,字纶生,号进贤,生于1823年,卒于1893年,新滘镇龙潭村人,是广州著名的慈善家。白纶生15岁起前往十三行闯荡,后成为当地巨富。他在龙潭村修桥、修路、助学,因扶危济困、乐善好施而善名远播,被光绪皇帝御赐牌坊表彰。

  白氏第十八代后人白展华告诉记者,白纶生年幼丧母,继母待他刻薄,15岁时,他便独自前往“省城”投靠在十三行办洋行的堂舅父。1841年的一天,纶生留守洋行,一英商因急于供货给南洋客户,想付白银1万两要货。因堂舅父不在,纶生不敢作主,但英商百般苦求,纶生便按堂舅父所用格式与英商签订合同,做成一单大生意。没想到,堂舅父回来后大为恼火,将他赶出洋行。白纶生走投无路之际再次遇到了那位英商,他当即拿出白银1万两作订货款,鼓励白纶生自设商行,于是纶生开办了“悦盛”号,经营爆竹业。因经营有方,生意日益兴隆,先后开设了十多间店铺,成为当地的巨富。

  发家后的白纶生在龙潭村修桥、修路、办学堂,如今村中仍在使用的四座白石桥——汇源桥、康济桥、利溥桥和迎龙桥均由白纶生出资捐建。据闻,他还向大塘村购买土地,建造了一条从龙潭到大塘长约2公里的白石路。“龙潭村出入多用船艇,走陆路要经过邻村的田基。于是,白纶生向邻村买了大片土地作为村路,铺上白石。”

  位于东约大街1号的兴仁书院,也是白纶生组织村民兴建,供村中小孩读书识字,如今这里被用作华洲街社工服务站。1882年,白纶生筹建兴仁书院,为了能维持书院的日常开支, 村民合资为书院置田产,白纶生带头捐出40200多两白银,购置了10顷26亩土地,将这些土地的租金所得作为征偿,作书院的运作开支。他还规定,田产所得在还清兴建书院借款后,每年为读书子弟代支学费;为鼓励村中子弟勤奋向学,设下三年之限,三年内学生可免费享受“义务教育”。

  纶生白公祠:历时27年落成 堪称岭南祠堂佳作

  纶生白公祠位于西约大街22号,与龙潭小学以铁栅栏相隔,被村民称为“白家祠”。1993年,纶生白公祠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为海珠区第一间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据记载,纶生白公祠于1872年动工兴建,直到1899年才落成,工期长达27年之久,久到建成时白纶生已过身6年。

  白展华告诉记者,龙潭小学内原本有三座白家祠,纶生白公祠在最右侧,正中间为白氏大宗祠,左侧则是景生白公祠。上世纪50年代末,白氏大宗祠和景生白公祠被拆除,只剩下纶生白公祠。

  2005年,纶生白公祠被改建为幼儿园,2006年幼儿园迁出,祠堂便常年紧锁。记者在白展华的带领下进入纶生白公祠,该祠堂坐东向西,以水磨青砖砌墙, “纶生白公祠”五个烫金大字高悬正门牌匾,正门两侧立石鼓,再往两侧则对称分布着近一米高的石台。高台与屋顶之间以石柱支撑,屋顶的三角区则搭建四根长短不一的檩。细细看来,石鼓、石台、石柱的基座及石柱的上缘,都装饰了精美的人物、花鸟石雕。檩上的木雕装饰则是整间祠堂最惊艳的一个部件——两侧八根檩连同正门牌匾组成了一组“郭子仪祝寿”浮雕图,数百个人物和殿堂楼宇组成繁复的图案,每个人物的发型服饰皆不同,动作表情十分生动。

  据悉,祠堂采用三进两天井、左右两廊两舍的结构,宽23.3米,深40.6米,高11米,占地约1000平方米。镬耳山墙、屋脊灰塑、琉璃镂窗,斗拱、柱梁、柱基上美轮美奂的石雕、木雕、砖雕或灰雕……纶生白公祠因取材上乘、做工精巧一直被评价为岭南祠堂的佳作。

  据白展华介绍:“地面铺了白泥地砖,这在祠堂里十分罕见,墙面每块青砖都被打磨得细腻光滑,砌成清水墙。听老一辈说,工匠一天只能砌十几块。”此外,枋上嵌入的彩色玻璃据称是英国进口,拱门上方装饰了巴洛克式卷曲的山花。

  因维护经费欠缺 不得不闭门“静养”

  “这么精美的建筑为何不对外开放?”面对记者的疑惑,白展华表示,开放的前提是能做好日常维护,但因维护经费欠缺,纶生白公祠不得不选择闭门“静养”。“祠堂内部有些构件已损毁,两侧的房舍屋顶也因老化而被废置,族人担心在无力维保的情况下开放,会给它带来伤害。”白展华说。

  白展华指着额枋上的木雕说:“一侧的木雕早年被盗,村民请人按另一侧的样子复刻替代,尽管如此,仍能一眼辨别出原来的那边木料更细腻、雕工更精致,以现在的工艺,很难再复原。”而正厅前廊墙顶绘制的《传经图》也被石灰涂抹,已看不太清原本的图案。“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纶生白公祠值得也需要更多关注和保护。”他说。

  创办广州近代最早善堂

  因行善好施获御赐牌坊

  因创办近代广州最早的善堂——爱育善堂,白纶生在广州慈善史上也赫赫有名,他还每年拨款赞助城西方便医院(即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四庙善堂。其中,爱育善堂和城西方便医院是广州历史上资金最雄厚的“九善堂”中的两个。

  1890年,湖南发生大水灾,白纶生捐赠出一笔可观的赈灾款,灾民感恩,逢人便称颂他的善举。1891年,此事为当时两广总督部堂上报清廷,光绪感佩白纶生的美德,御赐“准道员”职衔和“乐善好施”四字,令两广总督于龙潭村建立一座石牌坊,以示表彰。

  现存于龙潭村南约东街的“乐善好施”牌坊,保存完好,是目前广州唯一的皇帝用来表彰慈善家的牌坊,200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者在现场看到,牌坊为四柱五楼三门式,正中庑殿顶刻“圣旨”二字,横匾刻“乐善好施”四个字,右边刻“光绪十七年二月,两广总督部堂李奏奉”,左边刻“‘准道员’职衔白进贤为亲父母二品封职白耀德命妇白莫氏在籍建坊”。

【编辑:梁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