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19年07月02日 13:32 来源: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 参与互动 

  什么样的事,一干就是三代人?

  什么样的人,三代人就干一件事?

  有这样一群人,

  接力奋斗,

  只为传承梦想的荣光。

  1

  “我们就是爱树”

  树木环绕、山泉叮咚, 还有野鸡咕咕咕的叫声在林间回响。

  河北张家口市万全区洗马林镇 黄土梁村党支部书记阎会一家人, 用三代人的努力,让荒芜变绿林。

  故事,要从阎会的爷爷说起……

  1968年, 55岁的阎忠当上了黄土梁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黄土梁村贫穷落后, 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了经济发展。

  阎忠毅然决定:开发荒山,植树造林!

  植树的黄花洼距离黄土梁村有20公里山路, 阎忠就直接住到山里。 这一住,就是28年。

  在一次种树时阎忠不慎扭伤了脚, 可偏偏那段时间天旱无雨。

  阎忠拖着伤脚担水上山, 脚实在疼得走不动了, 就干脆扔掉扁担跪在山坡上, 用膝盖一点一点往上挪, 愣是把水运上山给小树苗浇了水。

  

  爷爷阎忠获得的荣誉证书。

  1995年阎忠去世, 儿子阎万玉、儿媳张贵桃接过 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这一守,又是30年。

  直到两位老人年近八旬, 才不得不搬回山下的家。

  83岁的张贵桃仍然放心不下,

  “去年底我到山里去看过, 每一条沟都走了走,松树苗长得可胖了。”

  张贵桃用一个“胖”字来形容松树的长势, 就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 眼神里流露出的都是爱。

  

  阎会一家。

  面对开荒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 年轻的阎会选择出去打工。 直到1993年回家探亲,

  看到当年和爷爷种下的小树苗长大了, 他似乎理解了爷爷执着开荒植树的意义。 “我舍不得这片林子, 我死以后一定要把我葬在这里, 让我继续守着这些树。” 他至今记得爷爷临终时紧握他的手说的话。

  这一次,他没有打“退堂鼓”。 “2003年8月儿子出生时, 正赶上松树种植的关键期, 阎会已经在山上住了一个月, 是婆婆上山把他换回来的, 可是儿子出生的第3天,他又回山上了。

  当时真的特别委屈,埋怨他。” 阎会的妻子黄玉芳说。 但每当上山给阎会送饭时

  看到满山的绿树,

  听到清脆的鸟叫声, 心里的委屈和埋怨就逐渐化解了。

  

  黄土梁村党支部书记阎会在植树。武殿森摄(中经视觉)

  付出总有回报, 植树护林成果撼人心魄。 黄花洼纵深三四公里, 林区累计绿化面积已达1500余亩。 在阎会一家的带动下, 黄土梁村义务植树护林蔚然成风, 附近的韭菜沟、黑土湾沟等30多条荒山沟也全部披上绿装。

  “我们就是爱树, 看着这一片荒山经过我们‘捯饬’ 变成了绿油油的林地, 心里特别舒坦。”阎会这样说。 这片山林已经成为他们家生命的一部分。

  深耕造林五十载,

  誓让荒山变绿海。

  不忘初心美家乡,

  造福子孙无遗憾。

  2

  “火车越跑越快”

  “支援大西北,干铁路,开火车……”

  1958年的一天, 大街上的喇叭传来的招工消息,

  让张干臣一家三代人, 和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0年, 张干臣“开上了”蒸汽火车,

  常年行驶在河西走廊。

  熬得住夜、挨得了饿、扛得住冷、 受得了热、修得了车,

  是那一代火车司机必备的基本素质。

  

  依依不舍,蒸汽火车曾是张干臣最亲密的伙伴。来源:甘肃日报

  随着中国铁路快速发展, 机车型号迅速更新换代。 1994年, 张干臣的儿子张利民“开上了”内燃机车。

  冬天有暖气,夏天有风扇。 “火车越跑越快, 原来父亲要用十多个小时跑完的 200余公里路程, 我只需一半时间就可以完成。”张利民说。

  2015年,

  张超从爷爷、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 成为一名电力机车司机。

  现在,已经取得动车驾照的他, 梦想着尽快开上动车。

  

  继往开来,共同见证越跑越快的“中国速度”。来源:甘肃日报

  2019年5月13日, 一家三代人身穿不同时代的铁路制服,

  张干臣带着儿子和孙子参观了 一辆已经“退休”的蒸汽火车, 张超带着爷爷参观了现代化的动车。

  

  薪火传承,祖孙三代参观蒸汽火车。来源:甘肃日报

  

  接棒前行,张超带着爷爷参观动车驾驶室。来源:甘肃日报

  时光流转,

  中国铁路跑出了令人惊喜的“加速度”,

  祖孙三代对铁路的热爱却一直未变。

  他们是中国铁路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

  更是受益者。

  3

  "我为祖国献石油"

  “低渗、低压、低丰度”,

  面对世界级开发难题的“三低”油气藏,

  长庆油田一家三代人用“磨刀石”精神

  诠释着“石油梦”的内涵。

  

  长庆油田三代人扎根西北,共同见证着油田的数载发展。张鹏飞 摄

  70年代,风华正茂的芮执甲从部队转业, 成为了长庆油田特车大队大队长。

  有险情的地方,就有芮执甲。

  恶劣天气下保路拉油、维修抢险, 靠几个冰馒头就能充饥;

  艰险的环境车辆无法通行, 靠人拉肩扛也要拿下抢险工作。

  “‘我为祖国献石油’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一种信念。” 女儿芮军红这样回忆父亲的口头禅。

  1989年9月, 芮执甲的女儿芮军红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成为第二采油厂悦联站党支部书记后,

  她决心改善站内员工 “有工作没生活”的现状,

  以“情感建站,文化建家”为出发点, 打造了“悦星灿烂”、悦生活、悦餐厅等 特色文化阵地。 “前线硬件设施好了, 思想文化建设也要跟上。”

  与父亲的风霜雨雪不同, 芮军红为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而尽心尽力。

  

  芮军红接过父亲芮执甲的“接力棒”。 张鹏飞 摄

  即便深知一线工作的辛苦, 芮军红还是让儿子成为了一名油田消防员。

  “90后”蔺鼎读说: “我对石油生活从不抱有偏见, 外公和母亲是我的榜样, 更何况现在情况确实好多了。”

  深得外公“真传”的他, 救援抢险中永远是冲在前的那一个。 他还常出现在社区、学校等公众场所, 宣传防火知识, 成为了一名接地气的“消防哥”。

  

  摄救援抢险中蔺鼎读永远是冲在前的那一个。张鹏飞 摄

  从简易帐篷到整洁明亮的集体宿舍, 从风餐露宿到美味卫生的员工食堂, 从依靠人力到数字化、智能油田大发展…… 一代代石油人的吃苦耐劳、辛勤建设, 四十年间让长庆油田换新颜。

  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是认真,是坚定; 而几代人只做一件事,是传承,是信念。

  像这样三代人的故事, 还在祖国很多角落默默上演着……

  他们前赴后继,无怨无悔,

  并将一代代继续下去。

  他们用沉默低调的实干向我们诠释:

  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

  就是对梦想的坚守与传承。

  来源:经济日报新媒体出品

  策划:王琳

  文案:吉亚矫

  视频:何嘉豪(实习)

  编辑:王玥

  素材:经济日报、河北新闻网、甘肃日报、中国新闻网

【编辑:梁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