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开启“垃圾分类”贵在习惯养成

2019年07月04日 16:1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开启“垃圾分类”贵在习惯养成

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协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新华社发

  市民知其然、起而行,答好垃圾分类的“必答题”。新华社发

  文/陈力方

  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条例,如果个人没有将垃圾分类投放,最高罚款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罚款5万元。眼下,垃圾分类已成为上海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此外,今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全国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46个城市就包括太原。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看着这样的时间表,你觉得“垃圾分类”离你还远吗?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这四大生活垃圾分类,你是不是要提前热身学习一下呢?上海上到80岁老人,下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已经迸发出空前的学习热情。类似于“湿纸巾,不管多湿都是干垃圾”的令人懵圈的垃圾分类,更让人们陷入了一种“解锁”新知识的狂欢。

  垃圾分类成本巨大,为什么必须要做?看看官方数据,上海目前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已经超过1公斤,每天垃圾产生总量超过2.6万吨,每半个月的生活垃圾就能堆出一幢421米高的金茂大厦。毋庸置疑,如果我们前期能做好垃圾分类,甚至减少垃圾的产生,就是在为自己的健康而战,为子孙后代的人居环境而战。

  事实上,对于垃圾分类,人们并不陌生,去过日本、新加坡、瑞士等国家的人们,更是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发达国家对垃圾分类的强制程度、严格程度。早在2000年,我国就在8个城市开启了垃圾分类收集试点。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仍面临很多尴尬。不仅是人们分类意识不强,习惯尚未养成,更令人泄气的是垃圾“先分后混”的问题让人觉得分类毫无意义。当你看到垃圾车把所有的垃圾统统装在一个大斗里拉走,你还有分类的动力吗?从今年起,这个状况将会得到极大改观,46个重点城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正在逐步建立,并将继续投入213亿元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

  这次,人们之所以一惊一乍,就是因为垃圾分类真的是要跑步到来了,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分类指南真的就要成为“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

  起初的抱怨、质疑、无所适从,都可以理解,任何人跨越舒适区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人们用小猪佩奇笼统却不失趣味地概括垃圾分类的窍门。但热闹之后,必须要身体力行,矫正渗透到我们骨髓里的并不良好的习惯。上海有媒体推出“论习惯的养成”系列专栏,不仅是上海,每一个城市居民,都应该对这个议题进行认真思考,而后知行合一。      

  (中国文明网)

  “垃圾分类”是市民的“必答题”

  □郭雪营

  鸡骨头和猪骨头为何分属湿垃圾和干垃圾?粽叶是干垃圾,树叶为啥是湿垃圾?最近,上海市“垃圾分类”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发布通知,全面启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破解的垃圾分类问题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垃圾分类事关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社会文明程度,事关群众获得感,垃圾分类是每个市民的“必答题”。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市民将率先迎来垃圾分类“大考”。因被称为史上垃圾分类“最严执法”,这场“大考”也引来万众瞩目,广受关注。答好垃圾分类的“必答题”,关键在于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引导人们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是前提。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让人们生活得更惬意,而且能够节约资源,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举多得。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让人们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不能再有“不分类也无所谓”的旧观念,通过教育引导和有力约束,让人们真正转变思想,认可垃圾分类工作,积极参与进来。

  掌握“如何分类”的知识是基础。正如人们正在关注的“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话题,看似轻松诙谐,实则严肃复杂。垃圾分类知识涉及的面广,需要下功夫去记忆,需要使用有效的方法尽快掌握,需要有关部门搞好普及工作,寓教育于日常,充分厘清概念,避免出现站在垃圾桶面前“不知所措”的现象。

  完善“全链条”是关键。垃圾分类不只涉及居民群众如何投放,还涉及如何收集、如何运输、如何分拣处理等各个环节。如果源头分类投放做得好,而收集运输“一股脑儿”,会失去垃圾分类的本义。所以,要把垃圾分类当作系统工程,完善“全链条”,让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垃圾分类的内涵和要求,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真正落地落实。

  可喜的是,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比较高,说明公众对于垃圾分类已经从陌生、不认可,进入熟悉、认可的阶段。当前,市民群众积极配合,运行机制畅通,保障措施有力。每个市民知其然、起而行,答好垃圾分类的“必答题”,我们就能打好“城市环境保卫战”,加快绿色发展。   (中国文明网)

【编辑:左盛丹】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