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冬奥支线串起首钢北区五大功能区

2019年07月10日 15:30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冬奥支线串起首钢北区五大功能区
   今年开工 2021年底建成通车 灵活编组运营

  作为11号线的先期实施工程,冬奥支线计划于2019年开工,2021年底建成通车。昨天,冬奥支线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披露,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工程线路长度约4公里,增加0.4公里,设站4座,换乘站2座,分别在金安桥站与6号线和S1线换乘,在首钢站与规划中的R1线换乘。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冬奥支线计划灵活编组运营,列车将采用3A或6A的方式编组运营。

  建成后的冬奥支线将串联起首钢北区的五大功能区,站点750米覆盖范围达74.2%,同时也将近距离接驳北京冬奥会,服务赛时大客流集散。

  冬奥支线长4公里

  环评报告披露的规划显示,冬奥支线长4公里,全部为地下线,设车站4座,平均站间距0.97公里。4座车站中,有两座换乘站。

  该线北起石景山模式口地区,在模式口大街与石门路交叉口北侧设置金顶街站,出站后沿石门路、金顶西街向南敷设,过阜石路、大台铁路、S1线后设置金安桥站,与运营的6号线和S1线换乘,出站后线路由北辛安路转向首钢主厂区,在规划四高炉南路与规划修理厂西路路口南侧地块内设北辛安路站,之后沿规划的修理厂西路向南,并在长安街西延北侧设置首钢站与规划R1线换乘,出站后过长安街西延后沿规划二炼钢南路南行,在现在的镀锌板车间东侧设置地下临时停车区间。

  初期4分钟一趟车

  施工方面,环评报告披露,4座车站均采用明挖法施工,影响范围比地面现浇施工法小。地下区间多采用矿山法或矿山法+盾构法施工,对地面环境不产生噪声影响。线路计划今年开工,2021年底建成通车。

  不过,区别于此前的地铁线路,11号线将采用更为灵活的编组运营方式。根据环评报告,冬奥支线的地铁列车仍然采用现阶段地铁列车普遍采用的A型车,但列车编组有3A或6A两种模式。换句话说,未来冬奥支线的列车可以是3节车厢,也可以是6节车厢。据悉,冬奥支线开通当年将采用3A编组运营,初期、近期和远期则采用3A或6A灵活编组运营。

  环评报告显示,11号线列车设计最高速度是100公里/小时。初期(2022年)高峰时段每小时发车15对,相当于4分钟一趟车;近期(2025年)是每小时发车18对,相当于每3.5分钟一趟车;远期(2032年)是每小时24对车,每2.5分钟一趟车。运营时间上,早上5点30分发车,23点30分结束运营,全天运营18小时。

  串联新首钢各功能区

  根据《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交通专项规划》、《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研究》的客流需求研究结果,远期首钢主厂区的交通出行总量约为35.8万人次/日,内部出行占23%,外部出行占77%。其中,轨道交通的出行量约14.5万人次/日,轨道交通对外出行需求12.9万人次/日,高峰小时需求约5.4万人次/小时,对外出行需求强烈。

  冬奥支线的开通,将服务首钢北区及东南区,带动区域改造及开发建设。同时也串联起首钢内部各功能区,站点750米覆盖范围达74.2%,基本全部覆盖首钢区域建设用地,线网密度1.1公里/平方公里,将极大地促进首钢地区的融合发展,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冬奥会开幕前通车

  按照计划,冬奥支线将在2019年开工,2021年底建成通车。也就是说,将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通车。

  该工程连接了首钢北区的5大功能区。同时,线路也与外围的1个换乘中心金安桥站实现接驳,并与两条中大运量地铁线(S1线、6号线)实现换乘,将成为区域内南北骨干线,也将是北京地铁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车站布局上看,冬奥支线金安桥站紧邻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东侧,最近距离410米;冬奥会单板大跳台观赛区出口距离首钢站1公里,距离安保区约600米,既符合比赛场馆周边安保距离要求,又易于大型赛事活动大客流聚散的交通疏导,能够保障北京冬奥会期间高效的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本报记者 胡德成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