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急难险重患者这里最多 他们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急难险重患者这里最多 他们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2019年11月09日 07:23 来源:钱江晚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急难险重患者这里最多 他们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这是整个医院死亡率最高的科室,汇集了全院病情最危重的患者,死神终日在病房游荡,伺机夺走脆弱的生命。它的名字叫做重症监护室(ICU)。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ICU主任黄曼教授说,ICU医生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因为他们守护的是生命最后一道防线。几十年职业生涯以来,她早已习惯每天随时待命,加入一场场艰难的生死搏斗之中。

  但是,职业的成就感也和肩负的压力成正比。当一度奄奄一息的患者平安出院,那一刻的欣喜和骄傲足以扫除所有的疲惫和焦虑。而ICU每次成功的救治都离不开精准的治疗和周密的看护。

  浙大二院ICU须欣医生告诉钱江晚报记者,ICU的患者或多或少都有感染的症状,60%以上都需要检测病毒/细菌,然后针对性用药、治疗。

  有时候,他们遇到大怪兽——多种抗生素都打不死的“超级细菌”,再加上患者本身体弱,哪怕用尽所有招数依然铩羽而归;有时候,他们又拨开云雾见青天,及时揪出元凶,挽回患者的生命。但不管结果如何,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他们都绝不会放弃……

  急难险重患者这里最多

  他们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被虾刺破手指感染“超级细菌”

  三天后去世

  王大伯到达浙大二院急诊时已经神志不清,处于休克状态,右腿肿胀得厉害,上面布满紫黑色的瘀斑。由于生命体征不稳定,多脏器衰竭,他马上被转到重症监护室(ICU)。

  家人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好端端一个人,突然就发热、昏迷,住进了ICU。经过医生耐心询问,他们才回忆起一个重要的线索——三天前王大伯在菜市场买了虾,回家处理时好像刺了一下手指。

  听到这里,医生立即警觉了起来,他们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细菌的名字:“食肉菌”。这种细菌容易通过水产品传播,常表现为急性发热,寒战,休克和下肢张力性水疱以及皮肤肌肉坏死,进展极为迅速,死亡率超过50%。

  于是,ICU医生第一时间进行了细菌培养,1天后的结果证实了他们的猜测,患者感染的就是是“食肉菌”。

  综合ICU须欣医生告诉钱报记者,“食肉菌”全称为“创伤弧菌”,常见于贝类、虾蟹等水产品中,往往通过生食带菌水产或者肢体破损创口接触细菌导致感染。

  尽管绝大多数抗生素在体外对创伤弧菌都是比较敏感的,但是,王大伯的病情依然直转急下,食肉菌疯狂在他体内蔓延、扩散,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也根本压不住。他的右腿上出现大量水泡,肌肉组织迅速坏死,皮肤发黑,快速进展为坏死性筋膜炎……

  经过全院多学科讨论,医生一致认为患者需要进行减压手术,缓解压力。当晚,王大伯被推进手术室,尽管做了充分的清创,但是严重的多脏器功能衰竭仍然无法挽回,最终抢救无效去世。从急诊入院到去世,仅仅三天时间。

  黄曼教授分析,除了创伤弧菌本身侵袭性非常强之外,患者既往患有脾功能亢进症,平时白细胞、血小板的数值就比常人低,所以自身抵抗力不高,无法抵御强敌的入侵。

  杀鱼时被刺破手指

  差点儿要截肢保命

  除了王大伯,还有一位李先生也出现了严重感染的情况,一度被医生怀疑感染食肉菌,好在最后虚惊一场。

  割破李先生手指的是一条活奔乱跳的鱼,一开始他丝毫不在意,直到一星期后才因为手痛无法忍受到当地医院就诊,随后转入浙大二院。

  须欣医生说,患者来的时候手已经肿得跟馒头一样,“那时候他的右手无名指、小拇指已经不痛了,按压下去都没有感觉 ,因为神经功能已经受到影响。”

  同样是水产品刺伤,同样是严重感染,医生不免又想到了食肉菌。当时李先生的情况也不妙,如果确实是食肉菌,那必须赶快做截肢手术,否则细菌快速蔓延,别说手臂了,连命都不一定保得住;但如果不是食肉菌,那他还有保肢的希望。

  为了不耽误治疗,医生决定用快速涂片的方式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一般的细菌培养需要48小时,快的也要24小时。但快速涂片两三个小时就能出结果。

  幸运的是,检测的结果显示李先生感染的是一种杆菌,而不是食肉菌。这样一来,医生就选择了保肢的手术方案,用上相对应的抗生素,并给他做了减压清创手术。

  最后,李先生一点点康复 ,虽然小手指的功能还是有所受损,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灵活活动,但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黄曼教授提醒,活的水产品中常携带各种病菌,一旦被刺伤,记得要及时清洗、消毒。如果出现发热、脓包、红肿或疼痛等症状,更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平时查出基础性疾病后,要长期规范治疗,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

  浙大二院综合ICU

  创造的两个记录

  ●一位44岁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在家中发生猝死,送到医院后虽然恢复了心跳,但虚弱得如风中残烛,随时会再次停跳。V-A 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救治)给了她最强大的支持,让她从呼吸心跳骤停的关口闯了过来。住在ICU时,她想听听音乐,一位ICU医生带着琵琶来到她的床旁,为她弹奏,点燃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经过35天的漫长等待,她终于等到了合适的供体,进行了心脏移植,现在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这是目前全国心脏移植前V-A ECMO支持的最长纪录。

  ●一位45岁的患者因甲型流感病毒导致重症肺炎进入到了监护室,V-V ECMO(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救治)作为他的第二个肺维系着他的呼吸。病毒造成的肺部纤维化仍不断进展,他的肺也已经千疮百孔,肺移植成了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ECMO支持45天后他终于等到了适合的新肺,并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围手术期,最终顺利出院。这是全国双肺移植前 V-V ECMO支持的最长纪录。

  科室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ICU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急危重症诊治中心与人才培养基地。科室收治病种齐全,尤其擅长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重型颅脑损伤、多发伤、重症免疫系统疾病等难治性复杂性急危重症的诊治。科室配备一流硬件设施,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复杂式血液净化、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技术、床旁超声等高级重症诊疗技术。目前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合作建立了全国首家eICU(远程ICU),目前eICU服务覆盖甘肃、贵州。学科在ECMO领域经验丰富,2018年度被评为“中国体外生命支持学会卓越ECMO治疗中心”,同时也是“国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成员单位。综合ICU是全国首批危重症医学专科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浙江省重症医学进修培训基地,目前科室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2018年发表SCI文章10余篇。学科负责人黄曼主任是浙江大学医学院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博士生导师。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