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银杏森林、潘安碧波 看看江苏徐州留给后代的礼物

银杏森林、潘安碧波 看看江苏徐州留给后代的礼物

2019年11月09日 17:2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徐州11月9日电(张奥林)沉醉于邳州金黄的银杏“森林”,惊叹于贾汪潘安湖的“华丽转身”,11月8日至9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采访组来到了江苏徐州,实地探访了徐州践行“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果。

  8日,采访团结束了对江苏苏州的采访之后,一路北上来到了江苏徐州,采访团在徐州的第一站便是邳州银杏湖。

【图1】江苏邳州市银杏湖。<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 张奥林 摄
江苏邳州市银杏湖。中新网 张奥林 摄

  邳州银杏湖位于大沂河畔,因周围遍布银杏而得名,被誉为邳州城市“后花园”。采访组一行还在车上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路边金黄的银杏树,越接近银杏湖,银杏树的种植范围越大。下车后,宽阔的银杏湖出现在眼前,湖岸种满了鲜花。虽然当时已近黄昏,但整个景区在夕阳的映射下依旧风光旖旎。据景区负责人介绍,“在周末以及节假日,景区内人流如织,小吃摊及售卖特产的商贩也都会聚集于此,非常热闹”。

  银杏湖上还有一座玻璃栈桥,虽然并不如高山或高楼中的玻璃栈桥走起来那么惊心动魄,但这座桥两端靠近岸边的桥面为木板,中间为玻璃步道,游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过木板跨入玻璃步道的时候,还是会感到心脏有些“砰砰跳”的感觉。

江苏邳州市银杏湖。图片来源:邳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江苏邳州市银杏湖。图片来源:邳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走在这座玻璃栈桥上,透过脚下的玻璃感受沂河水流的倾泻、奔涌。眺望远处,人工沙滩、石堤步道、授贤古渡、长寿林、卵石花溪、五彩丛林等美景尽收眼底。

  值得一提的是,紧邻银杏湖的铁富镇姚庄村时光隧道景区。该景区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3508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广植银杏,90年代中期联合企业推进银杏精深加工,近年来银杏生态旅游蓬勃兴起,实现了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富民优势,打通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姚庄村2018年人均纯收入31280元,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银杏村落、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村。

江苏邳州市铁富镇的银杏”时光隧道。图片来源:邳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江苏邳州市铁富镇的银杏”时光隧道。图片来源:邳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银杏时光隧道景区简直就是“银杏森林”,置身其中,不仅能在秋天欣赏到银杏的“传统项目”树叶金黄,而且在春、夏、冬也各有特色。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记者感受到,邳州人真的是以银杏为自豪,甚至还开发了用银杏做标识的手机应用。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也表示,邳州将会继续发展银杏产业,继续践行“以环境带动增长”的发展道路。

冬季的江苏邳州市铁富镇银杏“时光隧道”。图片来源:邳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冬季的江苏邳州市铁富镇银杏“时光隧道”。图片来源:邳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9日一早,采访组一行来到了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景区。

  眼前的潘安湖碧波荡漾,环境优美。在随后乘船参观中,经过了大面积水生芦苇、蒲草、香蒲地,更是感受到沿途空间虚实变化丰富,聚合有序,或层层叠叠;或曲径通幽;或水路涟涟。

江苏徐州贾汪区潘安湖。<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 张奥林 摄
江苏徐州贾汪区潘安湖。中新网 张奥林 摄

  不过令人不禁感叹的是,潘安湖本没有湖,原是采煤塌陷区域,坑洼破败、灰头土脸,和美丽一点关系没有,“黑、脏、乱”是它的真实面孔;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当时周边居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为改善潘安湖的生态面貌与群众生活环境,2010年3月,贾汪区正式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并提出改造不仅要有决心,更要有智慧,通过“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为核心的土壤重构技术,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构,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

江苏徐州贾汪区潘安湖景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 张奥林 摄
江苏徐州贾汪区潘安湖景区。中新网 张奥林 摄

  通过改造,潘安湖被换上了新颜,2014年6月,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潘安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在的潘安湖,游人络绎不绝,名副其实的“貌比潘安”。

江苏徐州贾汪区潘安湖景区游船码头。<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 张奥林 摄
江苏徐州贾汪区潘安湖景区游船码头。中新网 张奥林 摄

  据当地一名村民表示,她十几年前从外地嫁到此地,“当时天空是灰蒙蒙的,全部都是采煤塌陷地”。经过环境整治和产业升级之后,该村民目前从事香包方面的工作,她表示,“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大大改变,大家都说我嫁过来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完)

【编辑:李弘宇】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