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如何避免“子债父偿”悲剧重演

如何避免“子债父偿”悲剧重演

2019年12月10日 10:36 来源:中国青年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如何避免“子债父偿”悲剧重演

  父子关系一直是人文领域的热门话题,其中所包含的亲情维护、代际关系、亲子教育等问题,每个都是牵动人类情感、影响社会发展的宏大命题。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一篇名为《子债父偿》的特稿,让这一话题再度引发广泛讨论。

  文章讲述了一对特殊父子的故事。儿子大学毕业后,抱着侥幸心理,接触到赌博并越陷越深,为了还债,他不敢向父母说,只能靠借贷还款,“拆东墙补西墙”,债务非但没有化解,反而越滚越大,百般无奈之下才求助父亲。为此,父亲打工帮儿子还钱,其中的细节,令人心酸。

  文章再现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世界,并围绕“债务”话题呈现出多种矛盾。比如,儿子渴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与多次上当受骗的矛盾;父亲身体患病却必须加倍工作的矛盾;以及最为关键的,儿子欠债父亲还债的矛盾。

  报纸是历史的底稿。发生在这个家庭里的故事,映射出当下很多社会问题。

  首先,曾经是“留守儿童”的儿子对父亲的疏离感直接导致在遇到债务危机时,儿子宁愿选择高风险的借贷软件,也不愿主动向家里说明情况。这一问题,有可能在很多“留守儿童”身上都会一定程度地存在,亟待重视。

  其次,儿子的行为显然很不成熟,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也缺乏对风险应有的警惕。实际上,当下很多年轻人都有与文中儿子类似的成长经历,但为什么偏偏他落入如此囧境?自我选择能力的缺失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在第一次出现债务危机时,没能及时止损,没有及时寻求正当途径的帮助,出现最终的结果,他难辞其咎。

  第三,从教育角度看,儿子宁愿选择借贷软件也不相信父亲,这恐怕是一名父亲在教育方面的重大失职。文中的很多细节显示,父亲对儿子是真心疼爱,甚至堪称溺爱,但他却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小时候忽视教育,长大后不懂沟通,这样的亲子关系,可能会导致“爱孩子”的父亲反而与孩子渐行渐远。很大程度上,原生家庭中失败的亲子关系应为最终的困境“埋单”。

  第四,文章展示出当下不少年轻人不理性地进行消费贷款而陷入困境后的痛苦和挣扎。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从小养成量入为出、不过度消费的习惯,也应该是亲子教育的重要内容。

  最后,文章对父子俩的工作经历做了详细的还原,儿子在追赶互联网风口的过程中一再错失机会,初入职场时也总是上当受骗;而父亲由于年纪大,很多工厂都已经不再愿意雇佣,因此他只能在教会年轻工人后就被迫离开,凭借工作经验再找一个短期的工作岗位。不幸的个人遭遇背后,反映出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不力的现实。

  青年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篇文章提醒我们思考,文中儿子的遭遇是否也向全社会发出了“温馨提醒”:对于底层青年,我们的关注真的到位了吗?我们是否清楚青年最普遍、最普通的诉求到底是什么?广大青年对公平发展的渴求是否真正得到满足?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我国青年发展工作提供了顶层设计。

  团组织早已行动起来。比如,“千校万岗”行动中,各级共青团组织累计提供15万个专属工作岗位,目前已帮助54115名2019届建档立卡贫困生实现就业。

  各地团组织也正努力构建维权工作社会支持体系,打造“青少年维权在线”等线上线下衔接配合的维权工作平台,先后介入河北佟银侠案、江西兰彪案、四川梅曦案、天津田文顺案、湖南胡堃案等个案,为当事人提供专业支持,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共青团组织积极推动职能部门加强专项整治,银监会、教育部先后出台政策文件,有效遏制了“校园贷”乱象蔓延。我们相信,青年能避开前述报道中的儿子的覆辙。

  总之,《子债父偿》作为当下一个父子关系的样本,反映出很多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为此,家庭、单位、组织和整个社会都应行动起来。

  推进这项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将“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