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浙江温州包专列迎川黔两地近1800名工人回温复工

浙江温州包专列迎川黔两地近1800名工人回温复工

2020年02月23日 17:1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浙江温州包专列迎川黔两地近1800名工人回温复工
    贵州返温企业员工从贵阳出发。 温州宣传部供图 

  (抗击新冠肺炎)浙江温州包专列迎川黔两地近1800名工人回温复工

  中新网温州2月23日电(记者 潘沁文 见习记者 周悦磊)2月23日,两趟分别从贵州贵阳、四川成都方向驶往浙江温州的高铁即将抵达温州南站,车上载着温州106家企业的近1800名返工人员。

  近段时间来,温州市疫情防控工作稳中向好,正安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市。返工人员的回归,牵动着温州党委政府和企业家们的心。

  据统计,截至2月22日,温州全市4477家规上工业企业已有序复工,到位复工人员已达21万余人。

  近1800名返工人员乘专列回温 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

  从川、黔两地开来温州的高铁分别为G4983/2/3次和G4308/5次,车上的近1800名返工人员全部来自温州复工复产的“四类重点企业”和“白名单”企业,包括重点出口企业、上市企业、雄鹰型培育企业等。

  为降低这批返工人员在返程时的疫情传播风险,乘车前所涉企业都详细了解过每名员工的身体健康情况,并要求他们及时申请了“温州健康码”或去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开具了个人健康申报证明。

  乘车时,每人也都按要求佩戴了口罩,并接受了体温检测。列车抵达温州南站后,车站还专为这批人员开设了绿色离站通道。而后,早已在车站离站口排队等候的各企业大巴车,及时将返工人员接离。

  温州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温州通过“点对点”专列形式接工人返温,既是基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双重需要,更体现了“温州诚意”,此次返工人员的专列费用将全部由政府买单。

  温州已发出203辆“复工直通车” 组织力量赴全国多地精准招工

  以“点对点”形式,组织专车、专列形式赴全国多地接送员工到温返岗,温州各地纷纷在行动。

  截至2月21日,温州已有8个县(市、区)、产业集聚区开通了“复工直通车”。该市共向在温就业员工分布较多、当地疫情较轻的省份(城市)发车203辆,预计将接回5650名返工人员,现已接回了1460人。

  与此同时,温州还积极组织力量赴全国多地招工。如温州市瓯海区组建了由100名干部组成的“百人招工团”,分赴江西、安徽、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开展全脱产招工,每个专班计划至少招工2000人。

  瓯海区政府负责人表示,组建企业招工专班分赴全国多地,就是希望把招工政策中优惠的力度、关怀的温度、最大的诚意充分传达给每名招工对象。

  此外,温州各市级部门也在积极行动。温州市经信局成立了工作专班,加大了对口罩生产企业的帮扶力度,截至2月21日,已有12家口罩生产企业投产;温州市人社局通过企业招工、“以工招工”等模式,全力“护航”企业复工复产;温州市交通运输局推出了解除交通卡点保畅通、恢复客运网络保返岗、推动物流先行保复产的“三保”举措,全面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温州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梳理出10个劳务集中输出省份,制定印发“十省百市千县”跨省劳务对接工作方案,组织5个工作专班负责落实。

  惠企政策层出不穷 以“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高效、有速的复工复产行动,更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做支撑。在这一方面,温州市本级相继出台10余项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举措。

  2月10日,温州市政府出台惠企28条政策,提出设立2亿元稳岗专项资金,最大限度支持企业发展,并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据初步评估,仅温州市区就能减轻企业负担近30亿元。

  2月19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稳经济32条综合政策,旨在进一步提升惠企力度。稳经济32条综合政策更加突出了对重要物资的供应保障,对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对企业的服务保障,要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稳定有效投资。如针对企业复工复产,综合政策中推出了专车接送员工、交通补贴、住宿补贴、招工奖励等一系列措施。

  另外,温州还大力开展了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三服务”行动和“万名干部进万企”行动,集中力量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温州全市共派出了10284名助企服务员,以“一对一”、部分重点企业“多对一”的方式开展联系服务,就是要以最有力、最及时、最温暖的服务助力企业尽快有序复工复产。

  温州市委人才办出台了关于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十六条举措;温州市科技局出台了全力支持科技企业复工复产的十条措施;温州市市监局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十条举措……温州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各条政策将继续惠及各类企业,助力经济发展。(完)

【编辑:张楷欣】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