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新冠病毒“捉妖记” 各式技术“断阴阳”

新冠病毒“捉妖记” 各式技术“断阴阳”

2020年03月01日 16:4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抗击新冠肺炎)新冠病毒“捉妖记” 各式技术“断阴阳”

  中新社北京3月1日电 题:新冠病毒“捉妖记” 各式技术“断阴阳”

  中新社记者 张素

  潜伏期长、传播力强,诊断“假阴”、愈后“复阳”,种种现象表明新冠病毒似“妖”。想要“捉妖”,先得明断“阴阳”。

  “金标准”成色不足

  医学上的阳性,通俗理解为人体患有某种疾病,或某种病毒数量超过正常值。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成彬指出,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病毒直接检测,以瞄准病毒基因中某些特定核酸序列的核酸检测为代表;另一类是间接检测,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等。

  简单来说,核酸检测以病毒基因序列为靶标,首先通过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将靶标内RNA(核糖核酸)合成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再使其不断复制。扩增的DNA序列与预先加入的荧光标记探针结合产生“信号”。在没有病毒的样本中自然不会检测出同等水平的“信号”。

  核酸检测技术成熟,被视作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金标准”。疫情至今,多家生产核酸检测试剂产品的企业紧急获批上市,但随着供应能力提升,检测精确度饱受争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周泽奇等均有判断:“核酸检测新冠肺炎敏感性即阳性率只有30%—50%”。

  分析“假阴性”成因,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波认为有四种可能:咽拭子所取口鼻腔分泌物或痰液只针对某个特定时间点或某个特定部位,可能未检测到病毒;咽拭子病毒量太少,可能未达到核酸检测灵敏度;采样人员的操作可能不规范或有误;检测试剂盒质量可能不达标。

  疫情期间大部分获批的核酸检测试剂产品均为单一指标,只能用于捕捉新冠病毒。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程京说,临床上急需能一次性检测多个病原体的检测试剂产品。

  “断阴阳”各有侧重

  核酸检测“独木难支”,各式技术相继补位。

  CT曾被视作“权宜之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说,通过从影像学判断出肺部是否有炎症,从而加强对疑似病例的隔离或监测,避免交叉感染。

  新冠病毒感染与流行性感冒、腺病毒感染等在影像学上表现类似,CT难以鉴别。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CT不再作为临床诊断标准。曾公开提出“CT替代核酸检测”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说,因为湖北省疫情在大范围内得到控制,CT完成“历史使命”,但仍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

  抗体检测以“快”而著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指导下,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多家机构研发的新冠病毒IgM(免疫球蛋白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已在实验室和临床完成初步评价。据称,采取一滴血就可在15分钟内肉眼观察获得检测结果,且患者的血浆稀释500至1000倍后仍能检测出阳性条带。

  抗原检测以“早”为特色。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检测经验表明,抗原检测在患者发病早期检出率较高,可用于早筛查、早诊断。但有专家说,抗原检测需要更高的敏感性,且人们认识抗原还需一定时间,快速检测全病毒抗原现在“不太可能”。

  “捉妖记”续写新篇

  当务之急是“捉妖”时更精准、更快速、更全面。正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言,搞清病毒“脾气”就不会再觉得“非常妖”。

  核酸检测将从三个层面升级,成就“一代宗师”。第一“见天地”,即有合适场所。全军首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确诊实验室获批,武汉“火眼”新冠病毒应急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日均过万份。第二“见众生”,即有人员保障。各地相继发文规范开展核酸检测相关人员和操作流程,有专家建议“减少病毒核酸可检出模板在核酸提取前的人为损耗”。第三“见自己”,即是自我革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感染与免疫中心主任利普金已携带针对新冠病毒研制的核酸检测试剂来到中国,将对新旧核酸检测试剂进行人体测试,他对提高准确性“谨慎乐观”。

  受访专家更呼吁取长补短。出院患者“复阳率”达到14%的广东就在以抗体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重要补充。

  “复合型选手”尤其值得关注。来自国家新冠肺炎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平台的消息称,已研制出可同时鉴别新冠肺炎与其他5种呼吸道疾病的检测试剂。另据程京团队透露,全新微流控生物芯片“1.5小时内便可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19种呼吸道常见病毒”,待获官方批准后即可投入战“疫”。

  专家还强调,检测技术需要长期积累,有的科研团队历经20余年建立起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三大快速检测技术体系,才能在疫情防控中快速制备。(完)

【编辑:周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