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直击痛点 发挥特色 他们“剑走偏锋”酿出扶贫“小酒”

直击痛点 发挥特色 他们“剑走偏锋”酿出扶贫“小酒”

2020年04月29日 03:31 来源:科技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直击痛点 发挥特色 他们“剑走偏锋”酿出扶贫“小酒”

  在企业科特派黄永光的帮助下,昔日小作坊变成花园式大酒厂,图为贵州岩博酒业外景。受访者供图

  派驻一个科特派,解决一项技术,带动一个企业,成就一个产业。以企业科特派为桥梁,贵州省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本报记者 何星辉

  眼下,在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早已复工复产的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一派热闹景象。早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支书余留芬的一席对话,让“人民小酒”一夜爆红,岩博村也因此成为脱贫攻坚模范村。

  小酒托起扶贫梦,靠的正是科技创新。从2013年起,贵州第一个酿酒专业博士、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黄永光教授就来到岩博酒业,为“人民小酒”提供技术服务。黄永光以全国首创的清酱香型白酒酿造技术让“人民小酒”走俏市场,并带动了当地的产业扶贫。

  黄永光只是活跃在贵州脱贫攻坚企业战线上企业科技特派员之一。

  近年来,贵州省科技厅持续开展“千企面对面”,通过摸底调查和“面对面”座谈的方式,征集各企业的技术难题,并凝练成技术需求,通过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对症下药”。

  小作坊撑起扶贫大梦想

  “你的叫什么酒?”

  “岩博酒。”

  “白酒?多少度?价格怎么样?”

  “对,白酒。我们的价格就是老百姓喝的,定位是‘人民小酒’。”

  “我是问价格多少?”

  “我们只卖99元。”

  2017年10月19日,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代表团与村支书余留芬的一场对话,让“人民小酒”意外走红。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和点赞,让远在千里之外的黄永光心潮澎湃。彼时,他已经扎根在岩博酒业整整4年了。

  “山高路陡石头多,种一坡才收一箩。”过去的岩博村,是乌蒙山区的一个深度贫困村。

  黄永光坦言,2013年,第一次到岩博村,其贫穷和闭塞,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所谓的岩博酒业,不过是一个半露天的“窝棚”,这是黄永光见过的全国最落后的酿酒小作坊。

  传承着当地彝家600多年,独具民族特色的酿造工艺,岩博酒业酿造的小锅白酒,虽然在当地小有名气,但放到全国市场,显然不具备什么竞争力。偏偏这么一个简陋的小作坊,承载着全村人的脱贫梦想。在村支书余留芬的带动下,岩博村160多户村民投资入股,纷纷把脱贫致富的希望,放在了这瓶白酒上。

  早些年,不认命的余留芬丢掉了锄头,倒腾起超市、餐馆、运输,成了村里面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忘不掉乡亲们的余留芬,2001年回村当起了村支书。刚上任,村里不仅没有分文积累,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余留芬带着乡亲们建砖厂、办养殖场,誓要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但谈何容易……

  黄永光为余留芬和乡亲们的脱贫决心所打动,他当场表态:在岩博酒业没有实现盈利之前,愿意无偿提供技术支持。

  一瓶小酒带富一方百姓

  当时的全国白酒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酱香型,除国际品牌茅台外,还有很多品牌。浓香型,川酒占据大半壁江山。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的北方酒独占鳌头。

  出路在哪里?

  在深入的调研中,黄永光苦苦思索的这个问题,答案越来越清晰。如果用现有的小锅白酒去打市场,那就是骑着单车追宝马,吃力不讨好。黄永光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差异化”上面。

  北方人偏好于清香型的清爽和优雅,南方人更喜欢酱香型的醇厚和悠长,能不能开发出一款风味独特而南北通吃的产品?

  起初,业界并不看好,黄永光却固执己见。从酒业规划设计,到产品研发、技术体系打造和酿酒人才培养,都花费了黄永光大量心血,他试图用科技创新之手,为岩博村打开一扇脱贫致富之门。

  几经波折,由他研发的全国首款清酱香型白酒在岩博酒业问世。酒香浓郁、口感上佳的“人民小酒”一经投放市场,迅速受到消费者追捧。基于清酱香型的品类创新为“人民小酒”带来个性化的产品优势。名字亲民,价格也很亲民,“人民小酒”的出现,无疑是一个补充需求短板的极好产品。后续几大单品的陆续推出,为“人民小酒”构建起较为丰富的产品体系。

  黄永光的“剑走偏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更让黄永光开心的是,在品鉴过“人民小酒”后,白酒界泰斗、世界级酿酒大师季克良频频点赞,并在此后一直关心着岩博酒业的发展,受聘为岩博酒业总顾问。

  从酿酒小作坊到花园式规模酒业,独具特色的“清酱香型”酿造工艺,让大山深处的岩博酒香飘遍中国。

  数据显示,2016年,岩博酒业实现销售收入3800多万元;2017年,9600多万元;2018年,3.2亿元;2019年,近4亿元。岩博酒业的兴起,带动了岩博村的“扩张”:由三个小村合并成联村,带动1012户3450人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从不足8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26万元,岩博村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示范村。

  如今的“人民小酒”,早就是名副其实的“扶贫小酒”。岩博村的扶贫模式,也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真正转型为村民自食其力的“造血式”扶贫,老百姓不但可以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每年还可以参与分红,同时也能够利用企业的便民政策开展其他副业。

  岩博村四组村民宋会琴说,过去种苞谷和洋芋,一年到头辛苦下来,也剩不了几个钱,自从进酒业当工人,每个月有几千元的工资收入,入股酒业的3万元,也已经增值了不少。

  根据规划,岩博酒业将力争在2030年完成销售目标20亿,成为中国知名白酒品牌。同时,按照集团化发展布局,岩博村将以岩博酒业为核心,通过发展粮食种植、特色养殖、彝族文化旅游产品、岩博旅游观光园区等,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延展周边产业,力争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持续带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协同创新让企业科特派挑大梁

  2015年以来,围绕着脱贫攻坚主要产业和基层技术需求,贵州省共选派了8455名科特派赴贫困地区开展服务。通过主动对接或组织选派等方式,科特派结对服务企业、合作社和乡镇等,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黄永光说,企业为科技人员提供了发光发热的舞台,科技人员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的过程中,又不断检验和提升技术水准,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到岩博酒业后,黄永光先后成立了酿酒大师工作室、科技小院、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在项目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为岩博酒业争取到了800多万元的经费支持。这些,为岩博酒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注入了创新力量。凭借全国首创的清酱香型白酒酿造技术,黄永光还一举斩获了2018年度的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派驻一个科特派,解决一项技术,带动一个企业,成就一个产业。以企业科特派为桥梁,贵州省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下,企业科特派勇于挑起大梁,通过精准把握科技政策、提供技术方案、协助项目申报、攻克共性难题、促进成果转化等手段,激发出了企业的创新效应,也将科技创新这块招牌越擦越亮。

  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正走出“象牙塔”,在贵州,明星式的企业科特派不止黄永光一人。获得2018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张丽艳,也是贵州中医药大学派驻贵州威门药业的企业科特派。多年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让她取得了贵州苗药材头花蓼关键种植技术的新突破。2017年以来,贵州推广种植头花蓼近4万亩,销售收入近1.4亿元,带动4万余人脱贫。由头花蓼制成的“热淋清颗粒”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出口创汇的苗药制剂,近三年实现销售收入9.40亿元、利税2.83亿元。

  企业科特派的辐射效应,在贵州日益显现。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