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2020年04月29日 13:51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在中国

自古以来就有

“天时、地利、人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等各种名言警句

这里的

天时

地利

东风

(风塔上面的风向风速传感器)

就堪称是古代的硬核“黑科技”

懂它的不过寥寥数人

放在现今

我们则称之为“气象观测”

(好么,一下子就不神秘了)

长春观测支所 1919年落成

在吉林长春

有一座1908年建立的气象站

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原名长春气象站)

它是最早一批服务新中国气象事业的气象站之一

如今这座年逾百岁的气象站仍在工作中

已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百年气象站”

(如今的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

在这里

不仅有最先进的自动观测设备

还有一批会“人工观天”的气象观测员

目前在中国

会人工观测方法的气象观测员已不多了

(气象人员正在进行人工观测)

小朋友,你是否有许多问号?

针对网友经常提到的问题

这里总结并请到了专业人士进行了回答:

  1、网友:人工观天一般都观测什么?

  答:人工观测包括人工目测和人工器测。古语中的“天时”、“地利”、“东风”多指的是人工目测,云、天气现象和能见度都属于人工目测的范畴。

  2、网友:最简单的是什么?我们能学会吗?

  答:最简单的人工目测项目应该是天气现象观测。例如几点开始下雨、下雪,什么时候停止的。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用天气现象符号来记录,一共有34种,也得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才能准确记录。

  3、最难的是什么?会预测得很准吗?

  答:最难的应该属云的观测。云状、云量、云高等都属于云的人工观测范畴。准确与否则跟观测员的业务水平相关。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气象观测员正在进行人工观测)

这些关于天气、气象的古时谚语流传至今

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自行判断天气外

也包含着气象人对人工观测这一珍贵技艺的传承

(气象数据资料)

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已累积了百年的气象数据资料

在这工作的一代代气象观测员

把人工观测看作是一种应急观测能力

因为他们除了要学会与时俱进的科技观测手段

还要保证气象资料序列的完整

(防止意外导致自动观测设备停运等情况导致资料序列有断点)

(需要人工观测后记录下来)

因此,这也是该站仍保留人工观测方法的原因之一

同时也是致敬历史、传承气象观测的技艺

据了解,他们也将是最后一批会人工观测方法的工作人员

而保留人工观测手段的气象站更是为数不多

(上世纪80年代的气象观测场)

(如今的气象观测场)

人工观测听起来神秘无比

实际上也确实非常“硬核”

举个栗子

人工目测中对云状的观测

可以从发生学和形状学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观测

俗话说“看云识天”

有正在工作的气象人说

观测云是最难的工作之一

早在大学时期

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大部分时间

都是在练习看云

(那些大部分仰望45°看向天空的不一定是文艺青年,也可能是气象从业者)

(长春站观测员正在进行气象人工观测)

作为气象专业的入门课

这里简单地教大家一些观云小技巧

大部分的情况下

这些云预示的是什么样的天气呢?

晴好天气的淡积云、碎积云▼

淡积云▼

高积云▼

卷积云▼

其中

积雨云,预示未来将有雷电和强降水天气▼

如果看到这样的云状

就表示即将有大雨/暴雪的几率比较大

【云:哪有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不过是蓄谋已久的暗自努力。】

人工观测还有一种方式是人工器测

即使用仪器记录、人工观察并记载

在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

有着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人工观测设备

(温度自记)

该设备分为连续记录和感应两个部分

连续记录部分的应用原理与钟表相似

通过齿轮带动,以天为单位,24小时钟筒正好转一圈

感应部分则是关键

通过将钢片和铜片双金属片压合后

因二者膨胀系数不同

通过温度的变化产生不同形变程度的弯曲

实现连续记录实时温度

数据会记录在自记纸上,需要气象观测员每日的实时读取

【雨量器】▼

这是观测降水量的仪器

仪器分为三部分:雨量筒、储水瓶和量杯

用量杯来定时记录储水瓶内收集的雨水

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我们的气象观测员

降水量需要定时测量

意味着到时间了即使雨雪还在下

也要在毫无遮挡的情况下拿着量杯进行测量和记录

气象观测员:我们的日常工作是这样的

包括监控、检查设备运行状态以及仪器维修维护

在保留人工光观测的气象站

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固定进行人工观测

其中分为一天三次的定时观测,

以及从早8点到晚8点针对天气现象进行连续观测

今年4月1日

中国实现气象自动观测后

大多数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工作逐渐向保障和服务的方向转变

但唯独吉林长春这座百年气象站等部分保留人工观测方法的气象站

依然坚持传承人工观测技艺

即使是固定举行的行业竞赛

也已逐渐取消观云等部分人工观测比赛项目

但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每周仍会集中组织学习

不忘传统 坚持传承

(施放气象探空气球)

(地温人工观测 )

在古代

气象观测员的“前辈”诸葛亮曾经在赤壁之战中

“借”过东风

“召唤”过浓雾

凭借的也是有效地对气象进行观测和预测

如今

气象观测员已升级成为“技术宅”“程序猿”

每当有极端天气的时候

他们往往是冲进瓢泼大雨、过膝积雪之中

读取气象数据、获取气象资料、预测天气变化

他们笑称

“在气象观测方面,我们用肉眼也能拿捏得死死的”

  作者:吕盛楠  图片由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提供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