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人大代表石光银:让“沙窝窝”成为“金钵钵”

人大代表石光银:让“沙窝窝”成为“金钵钵”

2020年05月09日 14:59 来源:陕西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石光银:让“沙窝窝”成为“金钵钵”

  本报记者 雷魏添

  5月1日,陕北高原绿意盎然。

  68岁的石光银再一次站在他奋斗了30多年的狼窝沙,凝视着沙丘上今年新种下、已吐出嫩黄新芽的一片樟子松,心中感慨万千。

  石光银是全国人大代表、榆林市定边县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回味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石光银“持续治沙、绿色发展”的信念更坚定了。

  石光银的家乡榆林市定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植被稀少,沙丘连绵。“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情的沙尘摧毁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经过石光银等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榆林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毛乌素沙漠正在从陕西版图上“消失”。摆在当地人面前的问题也从治沙变成了致富。

  “老石,咱这收入啥时候能上去?你每年都到北京开会,见识广,多给咱想想办法。”这是近年来村民对石光银说得最多的话。“当年群众跟着我不计成本地治沙,就是因为完全信任我,现在我更加不能辜负群众对我的信任。”

  在石光银看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路子是基础,但同时也要合理利用现有林业资源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让村民们致富奔小康。“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在早期治沙过程中,我们种植的大都是生长较快的植物,但这些树种缺乏经济效益。现在到了复种的时候,如何向沙漠要经济效益就成了关键。”石光银说。

  为实现这一目标,尽管年逾花甲,但每年一开春,石光银都坚持到全国各地考查树种,调研学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2019年全国两会上,石光银就提出建议,希望能继续促进和支持生态环境治理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今年,石光银又把目光聚焦到了生态林建设上。

  “根据这些年的调研和观察,我认为要把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就必须依托林草资源,实现产业带动。同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生态林的补助,这样一方面可以继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能提高农民收入。”石光银说。为实现这一目标,近些年来,石光银带领着村民搞起了沙区综合开发,先后建起粮食生产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和药材种植基地。几年努力下来,许多与石光银一起治沙的联合户成了当地的富裕户。

  自2019年起,石光银又支持当地村民新建了322座移动大棚,并流转200亩土地,在全村发展枸杞、蜜桃种植产业。“这片经济林就是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我们要科学治沙,让‘沙窝窝’成为群众致富的‘金钵钵’。”石光银坚定地说。

  记者手记

  用一生坚守信念

  雷魏添

  石光银已年过六旬,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透露出陕北汉子那特有的倔强与不屈。他从来都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即使肆虐的风沙夺走了儿时玩伴的性命,又或是为了治沙而数度搬家、负债累累,甚至失去爱子……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打击都不曾击垮他。因为石光银明白,如果不奋起与沙漠抗争,这些他经历过的痛苦,未来还会再次发生在子孙后代身上。

  因此,石光银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作为党员,他身先士卒,始终冲在毛乌素沙漠治理第一线;作为人大代表,他经常深入调研,走遍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提出百姓关心的建议。

  随着年事增高,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建议石光银退居二线。但石光银拒绝了,他始终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首位,带领群众摆脱沙漠的侵袭、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是他一生坚守的信念,他也将继续带着这一信念不屈拼搏。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