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甘肃庆阳窑洞:独特民居文化“点睛”美丽乡村

甘肃庆阳窑洞:独特民居文化“点睛”美丽乡村

2020年05月11日 18:2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甘肃庆阳窑洞:独特民居文化“点睛”美丽乡村
    窑洞民居在甘肃庆阳历史悠久。图为甘肃环县村民的窑洞生活。(资料图) 张永鑫 摄

  中新网甘肃庆阳5月11日电 (侯志雄 高展)挖几孔新窑洞,一家人乐居其中。这曾是83岁的甘肃庆阳农民田稚年轻时的愿望。陇东黄土高原是世界黄土层最深厚的地区,黄土直立性好,庆阳先民凿洞而居,被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之一。

  “那时村里人都住窑洞,家里五个兄弟姐妹,晚上在炕上排成一排睡觉。”家在镇原县平泉镇里岔村的田稚,指着已无人居住、几近荒废的窑洞对中新网记者说,现在还能想起晚上母亲起身点着煤油灯,挨个给他们兄妹拉被角的身影。

图为镇原县一院废弃窑洞,成为市民踏春赏花拍照的“背景图”。(资料图) 盘小美 摄
图为镇原县一院废弃窑洞,成为市民踏春赏花拍照的“背景图”。(资料图) 盘小美 摄

  窑洞民居在庆阳历史悠久,从先周的“陶复陶穴”算起已有四千多年历史。“陶复陶穴”源于诗经记载,陶通“掏”即挖土;复也作“窗”,土窟即窑洞,意为掏窑洞,挖地穴。当代文化学者冯骥才称窑洞为“农耕黄土文化的化石”,日本学者亦曾赞其为“会呼吸的建筑”

  2008年,《窑洞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庆阳以其独具特色的窑洞民居,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窑洞民居之乡”。

  在庆阳各地,至今还能随处见到这种古老的居落形式。人们靠沟坡就崖壁之势,掘洞筑室称“崖庄”;从塬面上向下掘出一个两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在四壁向里挖出一孔孔窑洞,如同一个地下四合院称“地坑院”。

时至今日,很多村民依旧喜欢窑洞这种居住方式。图为环县一村民家重新装修、改良过的窑洞。(资料图) 盘小美 摄
时至今日,很多村民依旧喜欢窑洞这种居住方式。图为环县一村民家重新装修、改良过的窑洞。(资料图) 盘小美 摄

  田稚结婚后,在离沟边不远处,自己新建的一处地坑院。一条长长的斜坡门洞连接着窑洞与塬面。院内共有六眼窑洞,分别有厨房、卧室、牲口房以及储物间。窑洞门窗十分简单,拱形的洞口搭配着双扇木头门,窑洞很深。

  谈起挖这座地坑院经历,田稚显得很有精神。“首先是挖地基,那时候,晚上月亮特别亮,没什么事就去挖窑,窑洞出口窄小,牲口车下不来,只能一背篓一背篓往塬上背土。”他说。

  现在虽然搬离了地坑院,但田稚还是会时不时过去看看,拔拔院子里的杂草,看看院角的两颗苹果树。

  不久前,在庆阳市传承弘扬窑洞居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讨论指出,庆阳目前还有4.66万户居民居住窑洞。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农村居民“告别窑洞”,原有窑洞逐渐废弃,独具特色的窑洞民居文化已处于濒危状态,窑洞营造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窑洞亟需保护和利用。

  “谈起庆阳民俗文化的传承,总是绕不开窑洞文化,这是庆阳最独特的地方民俗,也是周先祖对庆阳文化的主要贡献之一。”庆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晓峰表示,庆阳已安排对该市重点需要保护的院落和村落实施挂牌保护,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基础。同时,依托推动“窑洞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按照传承有序的要求,遴选一批建筑专业毕业的高校学生,使其能熟练掌握窑洞营造技艺,确保后继有人。

  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各种现场文艺活动受限,庆阳出现一批草根网红主播。除了这些网红的才艺,直播选择的背景——窑洞也赚足眼球、吸粉不少。庆阳窑洞民居造型不仅让外界注目,也唤醒了远在他乡游子的浓浓乡愁和文化自信。闫晓峰说,“这种现象令人欣慰,充分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在民间正在觉醒。”

  闫晓峰表示,通过设立具有农村生活特点的各种休闲项目,如搭建农村直播平台、在窑洞做皮影、地坑院耍社火、炕头上剪纸等活动,把司空见惯的农村生活艺术化,吸引更多人到农村体验生活,干农活、住窑洞,休闲娱乐、放松心情,让更多人感受窑洞民居文化。(完)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