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餐桌掀起“公筷运动”

中国餐桌掀起“公筷运动”

2020年05月15日 11:3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三亚5月15日电 (记者 王晓斌)新冠病毒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公筷登上越来越多餐桌是其中的变化之一。

  筷子是中国人独创的餐具。千百年来,人们用餐时围桌而坐,人手一双筷子,或自己取食大快朵颐,或为他人夹菜以表情义。

  暴发的疫情让聚餐活动一段时间内不被许可。待到疫情缓解人们重新围坐餐桌时,媒体滚动播放的公益广告呼吁:“多一双公筷,多一份健康”。

  “公筷是专门夹菜的筷子,夹菜只入碗不入口,所以能在聚餐时防止疾病传染。”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感染管理科主任黄丽菊说,有研究表明许多病菌可通过筷子传染,新冠病毒之外,引发胃病的幽门螺杆菌、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甲肝丙肝病毒等都会通过“手—筷—口”途径伤人。

  “公筷用餐事关卫生健康,应该成为一种新风尚。”黄丽菊补充说。

  不过缺少意识和用法不当阻碍了公筷登陆更多餐桌、发挥应有效用。三亚市海鲜餐饮协会秘书长汪裴说,餐饮业在新冠疫情之前就推行过使用公筷,但长期以来得不到多数业者和食客的重视。“在一些中高档餐厅,人手摆放两双筷子,或者一菜一筷(勺)”。汪裴说,即使在有公筷的餐桌,常常是“用着用着也就混在一起了”。

  对此,一些公筷推广行动近期在中国多地开展。

  在浙江杭州,公筷推广活动走进校园,主办方期望以青少年为突破口,将公筷公勺的意识带进千家万户。因为阿拉伯数字“11”像一双筷子,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教授、杭州市政协委员葛继宏还提议,将11月11日设立为浙江“全民公筷日”。

  中国最南端的海南省正在举办“公筷公勺”设计征集大赛活动,主办方以2万元人民币为最高奖金,面向省内外征集优秀作品。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围绕餐桌做出改变。几年前兴起的一场“光盘行动”,成功遏止了当时的铺张浪费风气,让吃不完就打包带走成为常态。实际上筷子名称本身也不断经历着变化,从先秦时期的“梜”到汉代“箸”再到明朝的“筷”,称谓的变迁寄托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美好愿望。

  而今公众对公筷的呼声传导到了市场。浙江庆元是中国最大的竹筷生产基地之一,当地一家主打竹筷的生产商嗅出商机,早前推出“城市主题”“成员主题”“健康主题”等系列公筷,多地采购商主动上门寻求战略合作。(完)

【编辑:陈海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