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世界海洋日:立法保护红树林 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世界海洋日:立法保护红树林 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2020年06月08日 16:18 来源:人民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世界海洋日:立法保护红树林 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汇集万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 保护海洋生态”。据了解,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红树林资源保护修复力度,全面恢复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20年来红树林面积增加7000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提起红树林,许多人并不了解其与海洋生态的关系。红树林享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等美誉,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虽然是植被,但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的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的场所。

  据介绍,我国红树植物有37种,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从趋势上看,全球35%的红树林已经消失,目前还在以1-2%的速度减少。我国红树林面积总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我国红树林面积约5万公顷,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红树林遭受了较大破坏,2000年减少到2.2万公顷。随着近20年各地保护意识加强,保护修复力度的加大,2019年我国红树林面积增加到约2.9万公顷。

  我国红树林面积20年增7000公顷

  近年来,由于肆意围填海和非法盗采海砂等多种原因,我国海洋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成为当务之急。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持续加大红树林资源保护修复力度,全面恢复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20年来红树林面积增加7000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55%的红树林湿地纳入保护范围,远高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已建立并不断完善红树林保护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出台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多个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全面强化了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201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 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对围垦占用包括红树林在内的滨海湿地作出严格规定。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还制定了地方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明确了红树林保护目标任务。各地各部门通过编制实施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开展了红树林资源调查、保护修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工作,加快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和保护体系建设。已在红树林分布区域建立了52个自然保护地,使55%的红树林纳入保护范围。

  同时,我国不断强化科技支撑,组建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和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委员会,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的系列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着力解决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低、病虫害严重等难点问题。已制定红树林行业标准5项,指导地方出台标准8项。据了解,我国红树林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全球发表红树林学术论文最多的5家单位有4家在中国。

  红树林保护与开发矛盾依然存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当前我国红树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保护与开发矛盾依然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支撑和标准体系仍需完善等问题,将从四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红树林保护好。

  一是全面保护红树林资源。在湿地立法中,对红树林保护修复做出明确规定;在保护地优化整合和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按照应保尽保、应划尽划的原则,把红树林纳入保护范围,严格管理;制定实施红树林行动计划,落实红树林保护修复主体责任,着力扩大红树林面积,全面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二是科学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科学划定新造红树林和修复地块,在条件适宜区域采用自然恢复的方式;在修复模式上,从造林和抚育为主转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为主,增强修复的整体效益;同时探索基于社区的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机制,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共赢的目标。

  三是加强监测监管。开展红树林常规监测,加强执法监管,严防非法侵占红树林资源,严厉查处破坏红树林的行为。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和科普宣教。把红树林及相关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恢复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制定红树林生态系统相关标准规范,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强化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同时,开展不同形式的红树林科普宣教活动,营造关注红树林、珍爱红树林的良好社会氛围。

  头枕热土,面向大海,用“绿意”和“深蓝”守护美丽海洋,让正确的海洋观念深入人心,公众得以珍视海洋、爱护海洋,才能在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中扬波大海,踏浪而行。

【编辑:苑菁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